承正堂亚健康调理中心秉承守正创新:
“一通、二灸、三调、四补、五养”特色的个性化调理理疗方案,
秉承《*帝内经》的养生精髓,以“未病防治、已病调养,辨证论养,整体观”为出发点,安全!科学!有效!个性化!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
不同体质的常见临床表现和中成药:、气虚体质——疲惫不堪——可用四君子汤、阳虚体质——手脚怕冷——可用右归丸3、阴虚体质——皮肤干燥——可用六味地*丸4、痰湿体质——肥胖出油——可用二陈丸5、气郁体质——闷闷不乐——可用逍遥丸6、湿热体质——口干口苦——可用清热祛湿颗粒7、血瘀体质——容易长斑——可用八珍益母丸8、特禀体质——容易过敏——可用玉屏风散治上热下寒:
*芩5g,干姜3g,半夏6g,*连g,*参6g,甘草3g!坚持泡水喝!
从炎症到癌症需要多久?提醒:这3种炎症,拖久了很危险谈到炎症这个话题,很多人表示都受其困扰。就连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也因溃疡性结肠炎,不得不提早离开*治舞台。
炎症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病理过程,可发生于各个组织和器官。日常生活中以感染性炎症居多,例如常吃没有洗干净的食物,食物中如果附着有幽门螺杆菌,就会导致胃炎的发生;与病*性感冒患者接触过,也会被传染引起咽喉炎、扁桃体炎等。
小到感冒,大到慢性肺炎等,近年来,我国炎症发病率持续增长。据报道,全国慢性咽炎鼻炎发病率高达87.3%;慢性胃炎发病率30%;慢性肾脏病发病率达%,且呈不断上升趋势。
一、炎症是否会发展成癌症?
根据癌症中心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世界上/6的癌症是由细菌、病*感染引起的。这是否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炎症就会发展成癌症?
不同的炎症可能是由不同细菌和病*引发的。并不是所有的炎症都会使病情走向复杂。目前医学界明确的致癌病*包括:宫颈癌与人类乳头瘤病*感染、胃癌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鼻咽癌与EB病*感染、肝癌与乙肝、丙肝病*感染有关。但是,病*引起的炎症并非会绝对致癌,只要这些炎症得到有效控制,依旧可以阻止细胞恶变。
不过,这里要提醒已经患有癌症的朋友,有研究证实,慢性炎症诱导生成的血管,可为肿瘤的生长提供必要的营养,且为肿瘤的逃逸提供了一条“快速通道”,肿瘤细胞可通过这条通道,从原发部位开始远端转移。
因此,癌友们必须注意:炎症是癌症的“帮凶”,在治疗期间,一定要注意定期检查,尤其是反复发作的炎症,一定要提高警惕。
二、三种炎症尽量不要拖延
、炎症性肠病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涉及胃肠道的慢性炎症。其发病部位主要在大肠和结肠部位,主要以便中带血为主要特征。
炎症性肠病属于良性疾病,目前没有根治的药物,患者需长期带病生存,因此炎症性肠病也被称为“绿色癌症”。
浙江大学医院消化内科曹倩主任表示,炎症性肠病虽尚无完全治愈的手段,但如果配合有效的治疗,还是可以帮助患者控制病情,恢复正常生活。但炎症性肠病的并发危害较多,控制不良可导致肠溃烂,可能引发大出血、穿孔等,危及生命;长期控制不良,肠道反复的炎症也有转变为癌症的风险,所以患者要配合医生早确诊、早控制、积极治疗、把疾病危害降到最低。
、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常见的胃部疾病,属于癌前病变。其进展和演变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引起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的重要因素。
目前认为,如果是轻度萎缩,一般可以通过治疗逆转;即使是中重度慢性萎缩胃炎,如果及时干预,大多数患者不会进展胃癌;仅少数炎症会癌变,癌变率不超过3%。
但有一点需要注意,一旦胃黏膜出现不典型增生,癌变机会明显增加。有学者发现,75%的胃黏膜重度不典型增生患者,如果不加任何处理,将在8个月内进展为早期胃癌。
3、慢性肝炎
慢性肝炎主要有病*性肝炎、脂肪肝、自身免疫性肝病。乙型肝炎病*和丙型肝炎病*感染是肝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两者联合所致肝癌占全部肝细胞癌发病数的80%以上。
因肝炎的特殊性,接种乙肝疫苗是唯一最有效的病前防御。发现肝炎关键是“早”,早诊断,早预防,是本病防治重点。另外,脂肪肝也是引起肝炎的重要原因,而肝脏病又与肥胖、糖尿病等有关,因此想要预防脂肪肝,就要从饮食调节入手,同时还要提倡运动,消耗体内多余的脂肪。
三、生活中如何抗炎?
减少炎症的发生,需从生活习惯入手,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自然也就减少触发炎症的“诱因”。
.无“炎”饮食:食物中本身就含有抗击炎症,消除体内自由基的成分:如菠菜、西红柿、洋葱、芥蓝、包菜、樱桃等,多吃这些食物,可以为机体加固抵抗细菌的“城墙”。
坚果中也含有丰富的抗炎物质,每天使用少量的坚果,可以降低心脏病及炎症有关的疾病风险。
.学会减压:长期生活在压力下,人体激素失衡,当身体没有足够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就会促进炎症的发生。多微笑、善解压、心态好,身体才健康。
3.注意防护:不要长期暴露在空气污染、二手烟、化学排放等环境下。医院感染区,或是雾霾天气,一定要佩戴好口罩,防止外源性感染。
炎症是机体抵御外界有害病菌侵袭产生的防御反应,一旦机体“遇袭”,随时可能有“炎症反应”。身体发炎时,不要自己乱用药,切勿过度治疗,导致炎症反复发作,把“炎症”拖延成“癌症”,后悔不已。
参考资料:
[]《/6癌症由炎症引起!炎症是这样一步步“吞噬”健康的》.人民日报.07-07-6
[]《慢性炎症,癌症复发的帮凶之一》.乳腺癌互助圈.0-04-04
[3]《炎症性肠病为什么被称为“绿色癌症”?一文读懂》.健康时报.00--6
58个脏腑辨证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心病证候:虚证有气、血、阴、阳不足;实证有气火痰郁、寒凝、瘀血等。
心病症状:以神志症、精神异常、心悸、失眠、多梦、健忘、烦躁、谵语及面色、舌象和血脉表现为常见。
小肠证候:虚证有小肠虚寒(脾阳虚);实证有小肠实热,小肠气痈(寒滞肝脉)证。
小肠病症状;以小肠的分清泌浊失常为主,表现为二便异常。
()心气虚、心阳虚与心阳暴脱
[临床表现]其三证既有相同的特点,又有不同表现应注意鉴别。
相同点:有二点,一是神志症的心悸怔忡;二是气虚症的胸闷气短、自汗,活动后加重。
不同点:三证分述如下:
心气虚:以气虚症状为主,主要表现面色、舌象和脉象变化。面、舌色淡,脉虚。
心阳虚:气虚症状明显加重,同时出现虚寒表现。有畏寒肢冷、心痛,面色白或晦暗,舌质淡苔白滑,脉微细。
心阳暴脱:气虚症状极重,虚寒象突出,且神志异常亦重。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面色苍白,口唇青紫,神志模糊或昏迷,舌淡紫青滑,脉微欲绝。
[证候分桥]盖心气虚、心阳虚和心阳暴脱证以心气虚、心脏全身机能衰退为病理基础;进一步发展为心阳虚,出现虚寒象;进而虚脱亡阳则为暴脱证,为审证要点。
气虚,宗气不足,神无所主,则表现一派心气虚症,如心悸、气短、胸闷,动则尤盛等。
气虚血运无力,濡养不足,则有血虚不荣症,面、舌色淡,脉虚无力。
气虚及阳,失却温煦功能,故现虚寒象,如畏寒肢冷等;阳虚寒凝,气血郁滞,心脉痹阻,故有心痛证,脉道不充,则微细。
阳气暴脱,阴津无依,则冷汗肢厥;宗气大泄,血脉瘀滞,心神失养,是以亡阳诸证具在。
总之,其病理可概括为气虚阳衰,血运不足,神失所养基本过程。
()心血虚与心阴虚
[临床表现]上二证以心悸怔忡、失眠多梦为其共症。
不同症状:心血虚有血虚症,如眩晕健忘,面、唇、舌色淡,脉细弱等。心阴虚必兼有虚热象,如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两颜红赤、舌红少津、脉细数。
[证候分析]其阴血不足病因,一是先天或后天生成不足;一是损伤太过,如失血、热病、七情等因。
血属阴,心阴心血不足,心神失养,故有神动不宁诸症,见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等。
心血虚证,重在血的濡养不足,不能上荣,故见血虚症。
心阴虚证,重在滋润减弱,阴虚阳亢,内生虚热,故有一派阴虚内热象。
在病理关系上,血虚渐进致阴虚,所以二证鉴别要点,是有无虚热证。虚而无热象,为心血虚;虚而有热象,为心阴虚。
(3)心火亢盛
[临床表现]此证三个特点,一是热扰心神症,心胸烦热,夜不能寐,甚狂躁谵语;二是火热津亏症,面赤口渴,溲赤便干,舌尖红绛,或口舌生疮,腐烂疼痛,脉数有力;三是热迫血妄行,致各种出血或气滞血壅,肌肤疮疡等。
[证候分析]心火生成其因有三,或为外感,六气化火;或为内伤七情所致;或为肥甘厚味饮食所伤。
心火亢盛,重点在舌、脉、神志之方面审证,其性质属实热证。
火热内炽,上炎扰及心神,是有心神不宁等症;热能伤津,故有一派热盛津亏里热象。心主血脉,热壅血络,或迫血妄行而吐血、衄血;或血热壅滞脉络,肌肤疮疡,红肿热痛。
[证候鉴别]心火亢盛与心阴虚证。
二证均有心神不宁一般心病症状,并有热象。其鉴别要点,心火亢盛属实证,心阴虚属虚证。
(4)心脉痹阻
[临床表现]主症为“痛”和“悸”,即心悸怔忡,心胸憋闷疼痛,痛引肩背内臂,时发时止。又因病因不同,而有以下四个分证,
瘀血内阻:典型针刺痛,舌有瘀血征,其色紫暗,瘀点,瘀斑,脉细涩。
痰浊停聚:以闷痛为特点,全身症状重浊体胖身重困倦,痰多,苔白腻,脉沉滑。
阴寒凝滞:以寒痛为主,突发剧痛,得温痛减,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
气机郁滞:胀痛,发作与情志密切相关,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证候分析]本证多在正虚基础上,由瘀血、痰凝、寒滞、气郁而发病,故性质属本虚标实的虚实挟杂证。
正气已虚,阳气不足,血运失常,故心神失养,则心悸怔忡。因虚致实,可使血瘀不行、痰浊内聚、阴寒凝滞、气郁不畅等病理变化,以致心脉痹阻,不通作痛。其疼痛沿心经循行部位发作,是诊断要点。
心脉痹阻的四个分证病理常相互影响,混杂出现,表现为,气滞血瘀、气郁痰凝,气滞血瘀痰阻、寒凝气滞血瘀等,其中以痰瘀交阻为多见。
(5)痰迷心窍
[临床表现]具有二个特点:一是心神失常症,意识模糊,语言不清,甚则昏不识人,二是浊痰内阻症,面色晦滞,脘闷呕恶,喉间痰鸣,舌苔白腻,脉滑,上述表现属痰厥证。此外,常见痰迷心窍,特殊可表现为癫、痈发作:
癫症:精神抑郁,表情淡漠,神志痴呆,喃喃自语,举止失常。
痫证:突然仆地,不省人事,口吐痰涎、喉中痰鸣,两目上视,手足抽搐,口中如作猪羊叫声,醒后一如常人。
[证候分析]本证病因多由湿浊酿痰,或气滞肝郁,生痰为病。
辨证要点:神志失常,喉间痰鸣,苔白腻。主要病理为湿浊、肝郁生痰,痰涎闭阻心窍。
痰厥证,为痰湿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上泛.胃气和降失常,上蒙清窍所致。
癫证,为肝失疏泄,气郁生痰,痰随气升,上蒙心窍所致。
痫证,为痰浊内忧心经,适逢肝风内盛,风挟痰浊上升,蒙闭心窍所致。风盛则动,故有明显肝风内动症。
(6)痰火扰心
外感痰火扰心证:以高热、痰盛、神志不清为特点。具体症,见有发热气阻,面红目赤,淡*稠,喉间痰鸣,狂燥谵语,舌红苔*腻,脉滑数。
内伤痰火扰心,轻证以心烦失阳为主,痰多胸闷,头晕目眩;重证,语言错乱,哭笑无常,打人毁物,狂躁妄动,不避亲疏,此为狂病。
[证候分析]本证重在心神失常,面以痰、火轻重分外感和内伤两型。
外感火热邪气,入里灼炼津液面为痰,痰火内扰,故见本证。火势内盛,则为发热,面红目赤,机能亢奋而见呼吸气粗;热盛伤津,则痰*稠;痰火交结,上忧心神,则神失所主而失常。
内伤气郁,久致生痰,痰郁化火,痰火内扰心神,则可发病。轻者心烦失眠,清阳受阻,头晕目眩,胸闷多痰,重者痰火互结,气机逆乱,心神失常,故为狂病。
[证候鉴别]痰火扰心与心火亢盛证、痰迷心窍证,三者均以神志症为主证。具体表现:
心火亢盛证,以火热痰为主,痰症轻浅,故神志症轻而以热症突出。
痰火忧心与痰迷心窍二证,均有痰闭心窍,有明显心神错乱表现,但前者其性属阳,临床多“动”;后者其性属阴,临床多“静”。
(7)小肠实热
[临床表现]本证以心火上炎和下移小肠,使津亏小便异常为特点。
心火上炎症:心烦口渴,口舌生疮,舌红苔*,脉数。
小肠热症:小便赤涩,尿道灼痛,或尿血。
[证候分析]本证由心与小肠邪热上下移熏所致。
心火下移小肠,失于分清泌浊,故小便短赤热痛,甚灼伤血络而尿血。
心火上炎,伤津扰神,故心烦口渴,口舌生疮,舌红苔*,脉数。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肺病证候:有虚、实不同。虚证为气、阴不足;实证多为风寒燥热侵袭,痰浊内积犯肺。
肺病症状:以呼吸系症的咳嗽、声音、气息及痰浊之症为主,症状多表现于口、鼻、咽喉皮毛等部位。
大肠病证候:虚证有阳虚、津亏;实证有湿热下注。
大肠病症状:大便异常。
()肺气虚
[临床表现]以呼吸系症和气虚(含阳虚)症为主。呼吸系症,咳喘无力,气短声怯;气虚症,神疲乏力,面色白,畏寒自汗,易患感冒;舌淡苔白,脉虚无力。诸症动则尤甚。
[证候分析]本证辨证要点是以一般全身气虚不足为基础症,以咳喘无力为特点。
气虚原因一为久病耗气,二是生化不足。肺主气,司呼吸。肺虚则一身之气衰,神失所养,音不能彰,汗不能固,身不得温,鼓脉无力,故见诸症。动则气耗,故益甚。气不卫外,故易反复感冒。
()肺阴虚
[临床表现]本证以津亏内燥和虚热症为主。具体表现为呼吸系症,干咳痰少而粘,或痰中带血,津亏症,形体消瘦,口燥咽干,声音嘶哑,虚热症,五心烦热,盗汗,颧红,舌红少津,脉细数。
[证候分析]肺阴不足证,多由劳损,久咳及热病后期发展而成。
临床以肺阴虚内燥症及阴虚内热症为要点。其病机可概括为,肺阴津不足,肺失清肃滋润,使气机上逆,故为干咳,痰少而粘特点;津亏不能上承,濡润不足,故有官窍干燥诸症;阴虚不能制阳,虚热内生,则见一派虚火内扰症,若热伤肺络,则咳痰带血。
(3)风寒束肺
[临床表现]本证以咳嗽,痰稀白为主证,兼见发热微恶风寒,无汗,苔薄白,脉浮紧等风寒表证症状。
[证候分析]风寒袭表,内舍犯肺为本证病因。风寒束肺,津液遇寒既而为痰,气道受阻,使肺失宣降,故咳嗽痰稀白;风寒束表,故兼风寒表证。
[证候鉴别]风寒束肺与风寒表证,两者病因相同,均由外感风寒邪气引起,但病理变化不尽相同,故临床表现症状有别。
风寒束肺:邪由表而入,病变重点在肺,故以咳嗽为主症,兼有轻微表证。
风寒表证,邪气在表为主,故以风寒表实为重点,以恶寒发热为主,兼有轻微或不兼风寒犯肺症状。
(4)寒邪客肺
[临床表现]呼吸系主症为咳喘,痰稀白,伴见实寒象,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迟缓。
[证候分析]本证多以突然发作咳喘气急,且寒象明显为要点。
寒邪客肺,阳气郁遏,气逆则咳喘;失于温煦则形寒;寒凝气血阻滞,则舌淡苔白,脉迟而缓。
[证候鉴别]寒邪客肺与风寒束肺。
寒邪客肺与风寒束肺共症,咳痰稀白。
不同点:寒邪客肺其症状较重,咳兼喘,伴实寒象;风寒束肺其症较轻,兼风寒表证。此外,前者病程长,后者病程短。
寒邪客肺与饮停于肺证鉴别:
共症,咳嗽,痰稀白。
不同点:寒邪客肺,痰少;病史呈急性发作;性质属实证。钦停于肺,痰多呈泡沫稀水样;呈慢性反复发作病史;性质属本虚标实证。
(5)痰湿阻肺
[临床表现]以咳嗽、痰多质粘色白易咳为要点。胸闷,甚则气喘痰鸣,舌淡苔白腻,脉滑。
[证候分析]本证病理基础是素体脾肺气虚,湿聚痰盛,每因感受寒湿而引起急性发作。临床虽可见单独外感实证,急性发作,但以慢性病为多见。
急性病,以寒湿袭肺,肺不布津,水湿停聚为痰湿。邪阻气道,肺失宣降为主要病理机转。
慢性病,以脾肺气虚,湿聚生痰,痰湿上渍,阻塞肺系所致。
[证候鉴别]痰湿阻肺与饮停于肺证。
临床表现均有咳喘,痰色白,胸闷痰鸣症。不同点在于前者痰质稀,后者质稠粘。痰病性质均可表现本虚标实证,但痰湿阻肺尚可独见急性发作实证。
(6)风热犯肺
[临床表现]以肺热咳嗽,痰*稠和风热表证为要点。发热微恶风寒,鼻塞流*稠浊涕,口干咽痛,舌尖红苔薄*,脉浮数。
[证候分析]风热外袭,肺卫受病。风热灼伤,痰质稠*,使肺失清肃,宣降失常,故为咳喘、鼻塞浊涕;邪犯肺卫,阳气郁遏,故见表热证;热盛津伤,则口干咽痛。
(7)热邪壅肺
[临床表现]以咳喘里实热症状为主。咳喘气粗,痰稠*,热象为壮热口渴,烦躁不安,大便不结,小便短赤,舌红苔*,脉滑数。
甚则鼻翼煽动,衄血咯血,或胸痛咳吐脓血腥臭痰,即肺痈病。
[证候分析]湿热邪气入于口鼻,或风寒、风热入里化热,热邪灼伤肺金,炼液为痰。痰热交阻、肺失清肃,宣降失常,故有咳喘息粗,甚至鼻翼扇动危候;里热蒸腾,津亏不足,心神不宁,故有明显壮热、口渴便结、溲赤,舌红苔*、脉滑数等里实热象;热伤血络则咯、衄血;痰热壅滞,气血不畅,又可化腐为肺痈病证。
[证候鉴别]热邪壅肺与风热犯肺证。
共同点:两证均有肺热症状,邪气皆为外感。
不同点:前者主里实热证,病程较长,病情铰重;后者为表里同病,病位虽在肺系但伴见风热表证,病程短,病情轻线。
(8)燥邪犯肺
[临床表现]以肺系症状干燥少津为要点。干咳无痰或少痰,痰粘不易咯出,甚咯血;唇、舌、口、咽、鼻等官窍干燥。
每可兼寒热表证,但因有倔寒、倔热不同,所以有温燥、凉燥之分:
温燥:表证偏风热,津亏较重,甚化热伤络,胸痛咯血,舌红苔*,脉细数。
凉燥:表证偏风寒,津亏铰轻,舌红苔薄白,脉浮数。
[证候分析]外感燥热之邪,或风温化燥,烧伤肺津,清肃失令,故见干咳,痰少而粘稠难咯。燥盛则干,濡润不足,故诸症干涩。凉燥偏寒,温燥偏热,故又有偏寒、偏热之不同表证,其伤津亦有轻重区别。
[证候鉴别]燥邪犯肺与邪热壅肺证。
共同点:二者均有津亏不足症。
不同点,前者多发秋季,主症以干咳少痰粘搁及官窍干燥为特点,兼有寒热表证;后者多发于冬春两季,主症高热咳喘,痰*稠,兼证以里热津伤,甚动血、化腐为主。
(9)大肠湿热
[临床表现]本证具有大便异常、伴随症、一般湿热症三个特点。大便异常,下利赤白粘冻,或暴注下泄,色*而臭;伴随症: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一般湿热症:口渴饮水不多,小便短赤,或有寒热表证,舌红苔*腻,脉濡数或滑数。
[证候分析]湿热下迫大肠,阻滞气机,使肠道传导失常,故便次增多;湿热熏灼,脉络损伤,血腐为脓,故见粘冻或泻下*糜,腑气不畅,故腹痛重滞;热盛津伤,湿邪郁蒸,故又有口渴,小便短赤等症。
若表证未解,则有寒热表证;仅有里热,但热不寒。
湿重于热,脉濡数;热重于湿,脉滑数。
(0)大肠液亏
[临床表现]大便秘结难于排出,数日一行,多以排便时间延长为特点。一般无腹痛等症,但可见有口干咽燥,头晕口臭等兼症,舌红少津,脉细涩。
[证候分析]大肠液亏可由热病、久病后或妇女产后,素体阴虚而引起。津亏肠燥,腑气不行,故为便结,津伤内燥,浊气不得下泄,故可见津亏及浊阴上逆症。
()肠虚滑脱
[临床表现]注意下利和腹痛两个特点。下利无度,或失禁,甚则脱肛。腹痛隐隐,喜热喜按,舌淡苔白,脉沉弱。
[证候分析]多由久泻久痢损伤阳气所致。阳虚失于固脱,则下利益甚,阳虚失于温煦,阴寒内生,故腹痛呈虚寒特点。
三、脾胃病辨证
脾胃同居中焦,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输布的全过程,所以痛理常相互影响。
脾胃病证候:脾病证候以虚证居多,胃病证候多见实证,但寒热虚实两脏又是常兼有之。虚证,多指脾胃阴津亏损,阳气不足,如脾胃气虚、脾阳虚、脾气下陷、脾不统血和胃阴不足证,实证,多指外邪侵袭,内伤饮食等引起,如寒湿困脾,脾胃湿热、胃寒证、食滞胃脘等证。
脾胃病症状:脾病以阳虚失运,饮食物代谢障碍,水湿输布失常,脾不统血为常见,如食少、腹胀、便溏、水肿、出血等;病胃以受纳失常,腐熟不足及胃气上逆为常见,如食少腹痛、呕吐、嗳气、呃逆等症。
()脾气虚
[临床表现]包括消化机能不足和一般气虚症两个特点。所谓消化机能不足是指,一是消化不足,症见食少、腹胀,便溏;二是指营养吸收减少,症见消瘦,面色萎*。所谓一般气虚症是指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苔白,脉缓弱。
[证候分析]脾虚证多属劳伤或饮食失调致病。临床以气虚和运化障碍为要点,纳远失宜,食滞不化,水湿内停,故有一派饮食不化症;脾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虚则气虚血少,故有全身营养障碍,表现一般气虚症。
()脾阳虚
[临床表现]以脾气虚和虚寒为特点。食少腹胀,便溏是脾气虚的基本症状。此外另有下列虚寒症状:脘痛喜温喜按,口淡不渴,形寒肢冷,或有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白带清稀量多,舌淡嫩,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证候分析]脾阳虚一般是由脾气虚逐渐发展的结果,所以有一般脾气虚的消化障碍,营养不足。更因气虚及阳,脾阳虚,温化不足,不仅形寒肢冷,且水饮寒凝,聚湿成饮,故有小便不利,水肿,带下等寒湿表现。
[证候鉴别]脾气虚与脾阳虚。
共同点:都有脾气虚的饮食物消化、吸收和输布障碍症,即食少、腹胀、便溏。
不同点:脾阳虚有虚寒象,主要表现在形体失于温煦和水寒不化症。
(3)中气下陷
[临床表现]本证在一般脾气虚基础上,突出表现下坠症状。
一般脾气虚症,倦怠乏力,声低气怯,头晕目眩。临床主症:脘腹坠胀,食入益甚,肛门坠重,便意频数,或久痢不止,甚或脱肛,小便混浊如米泔,或子宫下垂等。舌淡苔白,脉弱。
[证候分析]中气下陷证,一般多由脾气虚发展而来,亦有因久泄、久痢或劳伤太过发病。其病机关键是脾气虚产生三个病变结果:一是气血生化不足,消阳不开,精微输布减少,二是气虚,则升举无力;三是必然产生全身机能衰退。所以临床除见一般脾虚不健之症外,突出表现有脏器下垂症,尤其是以胃下垂更为多见。
(4)脾不统血
[临床表现]脾不统血是在脾气虚症状的基础上,突出表现各种出血症。
脾不统血的出血症状特点是:以下部,肌肉等部位多见,如便血、尿血、肌衄、齿衄,或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血色多淡,质稀无块。
其次一种脾气虚症:食少,腹胀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细弱。
[证候分析]脾不统血证,多由劳倦太过或久病脾虚引起。脾虚则统血失权,所以出血症状是本证的要点,但必须同时伴有脾气虚症状。脾气虚则运化失职,气血生化不足,故有一派脾气虚表现。
[证候鉴别]脾气虚证与脾阳虚、脾气下陷、脾不统血证。
这四个证候之间特别应该注意脾气虚与其他三个证的关系,筒述如下:
病理过程:脾气虚是余证的基础。也就是说,牌阳虚、脾气下陷、脾不统血证多由脾气虚久而不愈发展而来。
临床表现:均有脾气虚一般症状,特别是饮食物消化不足的食少,腹胀,便溏和全身营养不足症状最为常见。脾阳虚则以虚寒为主;脾气下陷证以脏器下垂为特点;脾不统血证以出血为审证要点。
(5)寒湿困脾
[临床表现]寒湿困脾具有两个特点:一是脾虚水谷不运;二是寒湿内停,食少腹胀痛,便溏属消化障碍。泛恶欲吐,口淡不渴,头身困重,面色晦暗属寒温之征。或可见湿郁发*,其性属阳;或可见水饮停聚水肿尿少。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
[证候分析]本证多有素体湿盛体质,常由饮食不节,过食生冷和寒湿外侵为诱因。所以脾阳气不足,温运减弱为其本.而寒湿内停是其标。
阳气虚损,水寒不化,饮食不消,所以有饮食物的消化障碍,食少腹胀,便溏。阳虚阴寒内盛,中焦清浊交作,气机反逆,故有泛恶欲吐,口不渴,头身困重,面色晦*。湿郁胆汁外泄,则发*,溢于肌肤则为水肿。
本证虽是脾证,但脾胃互为表里,所以胃失和降在这个证中也十分多见。
[证候鉴别]寒湿困脾与脾阳虚。
共同点,均有脾失控运的消化系症、虚寒症和内湿症。
不同点:寒湿困脾证是寒湿内侵,中阳受阻,性质属实,病程短,苔白腻,脉濡缓。脾阳虚证,是阳虚失运,寒湿内生,性质属虚,病程长,苔白滑,脉沉迟。
(6)湿热蕴脾
[临床表现]可分三点分析。
中焦湿热症:脘闷纳呆,厌食呕恶,是本证主症。
全身湿热症:身热起伏,汗出不解,肢体因重,皮肤瘙痒,发*。
下焦湿热症:大便溏泻不爽,粘腻臭秽,小便*赤。
舌红苔*腻,脉濡数。
[证候分析]本证一般由湿热邪气外侵,或过食肥甘酒酪酿湿生热所致。湿热内聚中焦,脾胃气机阻滞,导致受纳运化失职,气机升降失常,湿热交阻下迫大肠,泛溢周身,熏蒸肝胆,胆汁外溢,故有诸症出现。
[证候鉴别]湿热蕴脾与寒湿困脾证。
二证病因,内伤脾虚为其内因基础,常易外感或由饮食所伤而发病。
病理:湿热阻遏脾气,脾虚失运。
鉴别点:兼寒者属寒湿困脾;兼热者属湿热蕴脾。
(7)胃阴虚
[临床表现]以胃症为本证特点,兼有阴虚症状。
胃症:胃脘隐痛,饥不欲食,或脘痞不舒,干呕呃逆。
阴津不足症:口燥咽干,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红少津,脉细数。
[证侯分析]胃阴不足证其成因可概括为以下四点:胃病久不愈、热病后期、过食辛辣、情志不遂,气郁化火。
胃为燥土,多气多血,邪易从阳化热,耗伤胃阴,虚火内扰是本征主要病机所在。火郁于中,胃失和降,受纳失常,因此发为本证。
(8)食滞胃脘
[临床表现]食滞胃脘证以胃脘胀闷疼痛,嗳腐吐酸为主症。表现为腑气不通和胃气升降失常特点。
胃脘疼痛特点是闷胀且痛,吐后缓解。呕吐特点是其味酸腐;泻下特点是溏泻或泻下酸腐臭秽。舌苔*腻,脉滑。
[证候分析]食滞胃脘证以素体脾胃虚弱,多由饮食不节所致。
食积中焦,气机阻塞,使胃气和降失常,浊阴之气夹腐败水谷上泛,效有脘痛胀闷,嗳腐吞酸,食滞腑气传导失常,故泻下酸腐臭秽。胃中浊气上蒸,则舌苔厚腻,正气抗邪,气血充盛,故脉来滑利有力。
(9)胃寒
[临床表现]以胃脘疼痛和寒象为其特点。胃脘疼痛以冷痛,遇寒加重,遇热减轻为特征。轻者绵绵不已;重者拘急剧痛。
寒象主要是阳虚和水寒不化。表现为神疲乏力,肢冷喜暖,胃脘水声漉漉,口泛清水。舌淡苔白滑,脉迟或弦。
[证候分析]胃寒证多发于素体阳虚之人,或因外寒直中,或因饮食生冷发病。系伤中阳,胃阴不足为其本,寒邪侵袭为其标,寒凝气滞,腑气不和,故为冷痛。寒饮上逆则呕吐清水;下溢则肠鸣漉漉。
(0)胃热
[临床表现]本证以胃热的典型疼痛和热象为特点。
热郁胃中:胃脘灼痛,吞酸嘈杂,渴喜冷饮,消谷善饥。
火邪上炎:口臭,牙齿肿痛,齿衄。
火热下迫: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舌红苔*,脉滑数。
[证候分析]此证多由偏食辛辣厚味,胃火素旺,或邪热犯胃,或气郁化火所致。
火热内炽,胃腑脉络气血壅滞,故脘部灼热疼痛,热邪伤津,则口渴喜冷饮,火能消谷,则消谷善饥;若肝火犯胃,则吞酸嘈杂;火邪循经上炎,则口臭,牙龈肿痛,衄血等。阳明热或伤津,则便秘溲赤,舌红苔*,脉滑数。
[证候鉴别]胃热证与胃阴不足证。
胃热与胃阴不足的根本区别在于胃热属实证,胃阴属虚,胃实热,脘部灼痛,呕吐酸苦,渴喜冷饮,大便秘结,舌红苔*,脉滑数。胃虚热,脘部隐痛,干呕,口咽干燥,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四、肝与胆病辨证
肝病证候:肝阴、肝血常不足,表现虚证,肝阳、肝气常有余。寒、湿邪气每多侵犯。
肝病症状:胸胁少腹胀痛窜痛,烦躁易怒,头晕胀痛,肢体震颤,手足抽搐,以及目疾,月经不调,睾丸胀痛等。
胆病证候:胆病证候除胆郁痰扰证外,又可与肝互病为肝胆湿热证。
胆病症状:胆气上溢症,口苦,另有神志症失眠,惊悸。
()肝气郁结
[临床表现]本证有二,情志疏泄失常和经气不畅。表现情志抑郁易怒,胸胁或少腹胀痛窜痛,胸闷善太息,或见梅核气,或见痿瘤、癥块等。妇女可见乳房胀痛,月经不调。
[证候分析]肝气郁结的病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因郁致病;二是因病致郁。如情志的改变和其他疾病的侵袭,都可引起肝气郁结。疏泄失常,痰气互结,肝郁气滞,故见情志抑郁。肝经所过部位发生胀闷疼痛,以及妇女月经不调等症。
()肝火上炎
[临床表现]症状集中头面部,性质属阳热,多兼出血症。可见急燥易怒,不眠多梦,胁肋灼痛,便秘尿*,耳鸣如潮,头晕胀痛,面红目赤,口苦口干,或吐血衄血,舌红苔*,脉弦数。
[证候分析]肝火上炎,多因情志不遂,郁而化火所致。火性炎上,循经上攻头目,火热伤津,气血涌盛络脉,甚至邪热迫血妄行,故见诸症。
(3)肝血虚
[临床表现]症在头面耳目及肢体爪甲,表现血濡养不足。眩晕耳鸣,面色不华,爪甲不荣,肢体麻木,关节拘急不利,手足震颤或手不能持物,足不能步,视物昏花舌淡苔白,脉细。
[证候分析]肝藏血蓄精,肝之精血亏虚,失却濡养,耳、目、筋脉及头面失荣。舌淡苔白脉细,为血虚常见之征。
(4)肝阴虚
[临床表现]以阴虚内热为基本症状,突出头面、目、胁局部特征。头晕耳鸣,两目干涩,面部烘热,胁肋灼痛,五心烦热,口干咽燥,或见手足蠕动,舌红少津,脉弦细致。
[证候分析]肝阴虚,不能上滋于头目,筋脉失养;明虚阳盛,虚火内扰,故发此证。舌红少津,脉弦细数乃肝阴不足之征。
(5)肝阳上亢
[临床表现]肝阳盛于上,肝肾阴亏于下,症以上盛下虚为特点。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头重脚轻,舌红脉弦有力或弦细数。
[证候分析]肝肾之阴不足,肝阳亢逆无制,气血上冲,则见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面红目赤;肝失疏泄故急躁易怒;肝肾阴虚,神不得安,筋失所养,故见失眠多梦,腰膝酸软等症;肝阳亢于上,肾阴虚于下,上盛下虚,故头重脚轻;舌红、脉弦有力或弦细数为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之征。
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阴不足,肝阳上亢四证的病理机制,常常是不断变化,相互影响的。如肝气久郁,可以化火;肝火上炎,火热炽盛,可以灼炼肝阴;肝阴不足,可致肝阳上亢。而肝阳亢盛又可以化火,所以在辨证上既要掌握其临床表现的各个特征,又要分析其内在联系的不断变化,才能准确做出判断。
(6)肝风内动
、肝阳化风
[临床表现]素日肝阳上盛,今又见风动于内。抽搐,眩晕,项强肢颤、拘急,痉挛或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斜,半身不遂,舌强语謇,舌红苔白或腻,脉弦有力。
[证候分析]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肝阳化风多因肝肾之阴久虚,肝阳失潜而暴发。如果患者平素具有肝阳上亢的现象,突然出现风动症状,即可做出诊断。肝阳上亢,则化热生风,风盛则动,故见抽搐、眩晕、项强肢颤等症;风阳暴升,气血逆乱,肝风夹痰,上蒙清窍,心神昏愦,故见卒然昏倒、不省人事;风痰窜扰络脉,患侧气血运行不利,故见半身不遂、口眼斜,肝脉络舌本,风阳窜扰络脉则舌强语謇。舌红苔白或腻,脉弦有力是风阳扰动之征。
、热极生风
[临床表现]壮热,心神躁扰及风动甚者为本证特点。高热神昏,躁扰如狂,手足抽搐,颈项强直,甚则角弓反张,两目上视,牙关紧闭,舌红或绛,脉弦数。
[证候分析]热邪亢盛,引动肝风故临床以高热与肝风共见为其诊断依据。热邪蒸腾,扰及心神,故见高热神昏,躁扰如狂,热邪灼炼津液,引动肝风,故见手足抽搐,角弓反张等风动之征;热邪内扰营血,则舌红或绛;脉象弦数乃肝经火热之征。
3、阴虚动风:阴虚动风之证,是阴液亏虚引动肝风所表现的证候,多因外感热病后期阴液耗损,或内伤久病,阴液亏虚而发病。其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若属外感热病后期出现者,可参阅“卫气营血辨证”;因内伤久病所致者,已见“肝阴虚证”。
4、血虚生风:血虚生风证,是血虚筋脉失养所表现的动风证候,多由急慢性出血过多,或久病血虚所引起。本证的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已见“肝血虚证”。
(7)寒滞肝脉
[临床表现]少腹及外阴寒证为本证特点。可见少腹牵引睾丸坠胀冷痛,或阴囊收缩引痛,受寒则甚,得热则缓,舌苔白滑,脉沉弦或迟。
[证候分析]足厥阴肝经绕阴器抵小腹,寒邪侵袭肝经,阳气被遏,气血运行不利,故见少腹牵引睾丸坠胀冷痛等诸症。舌苔白滑,脉沉弦或迟,亦为寒滞肝脉之征。
(8)肝胆湿热
[临床表现]除本脏腑湿热之症以外,尚可见脾胃病变,可见胁肋胀痛灼热,厌食,腹胀,口苦泛恶,大便不调,小便短赤,舌红苔*腻,脉弦数。
[证候分析]湿热之邪蕴结肝胆,使之疏泄失司,故见胁肋胀痛灼热。肝木不疏,横克脾土,脾失健远,故见厌食、腹胀等症,舌红苔*腻,脉弦数,为湿热内蕴肝胆之征。
(9)胆郁痰扰
[临床表现]本证特点是痰火内扰,循经上逆,扰及心神。可见惊悸不寐,烦躁不宁,口苦呕恶,胸闷胁胀,头晕、目眩、耳鸣、舌苔*腻,脉弦滑。
[证候分析]情志不遂,常常可以导致肝胆疏泄失常,气机郁滞不通。日久化火生痰,痰火内扰,胆气不宁、心神不安,故见惊悸不寐、烦躁不宁;热蒸胆气上溢,则见口苦呕恶;胆气不利,气机郁滞,故胸胁胀闷;痰热循经上扰,则为头晕目眩耳鸣,舌苔*腻,脉弦滑为痰热内蕴之征。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肾病证候:肾病多虚证,如气、精、阴、阳不足之证。
肾病症状:以发育障碍、早衰、生殖系及水液代谢症为主。如腰膝酸软而痛,耳鸣耳聋,发白早脱,牙齿松动,阳萎退精,精少不育,水肿及二便异常等症。
膀胱病证候:膀胱湿热。
膀胱病症状:以小便异常为特点,如尿频、尿急、尿痛、尿闭,遗尿及小便失禁等。
()肾阳虚
[临床表现]以虚寒象为基础症状,突出见有下亢不足特点。腰痛、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尤以下肢为甚,头目眩晕,精神萎靡,面色白或黧黑。舌淡胖苔白,脉沉弱。或阳萎、不孕,或大便久泄不止,完谷不化,五更泄泻;或浮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甚则腹部胀满,全身肿胀,心悸咳喘。
[证候分析]命门火衰,温化失常,全身虚寒的病理过程。肾主骨,腰为肾之府,肾阳不足,不能温养腰府及骨骼,故见腰膝酸软而病诸证;阳气不足,无力振奋心阳,故见精神萎靡;阳虚气血运行无力,不能上荣于头面,故见头目眩晕,面色白或黧黑;舌淡胖苔白,脉沉弱,均为肾阳虚衰之征。
肾主生殖,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生殖机能减退,男子则阳萎不举,女子则官寒不孕。命门火衰,火不生土,脾失健运,故见泄泻。肾阳不足,水湿不化,故见水肿。水势泛滥,上凌心肺,故见腹部胀满,心悸咳喘。
()肾阴虚
[临床表现]肾水亏于下,虚火上炎内扰为本证特点。腰膝酸软,眩晕耳鸣,失眠多梦、遗精,或见崩漏,形体消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颧红,溲*便干,舌红少津,脉细数。
[证候分析]肾阴不足,髓海空虚,骨骼失养,脑海失充,故见腰膝酸软,眩晕耳鸣;心肾为水火既济之脏,肾水亏虚,水火失济则心火偏亢,致心神不宁,而见失眠多梦;相火不宁,扰动精室而见遗精;肾阴虚,虚火迫血可致崩漏;肾阴亏虚,虚火内生,故见形体消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津,脉细数等诸多虚热症。
(3)肾精不足
[临床表现]小儿发育迟缓,成人早衰。小儿发育迟缓,身材矮小,智力和动作迟钝,囱门迟闭,骨骼痿软。男子精少不育,女子经闭不孕。成人早衰,发脱齿摇,耳鸣耳聋,健忘恍惚,精神呆钝等。
[证候分析]肾藏精,主生殖,为生长发育之本。肾精不足,不能化生气血,故小儿发育迟缓,成人早衰;肾主生殖,肾精不足,则男子精少不育,女子经闭不孕;肾精亏虚,脑失所养,空窍失聪,故见健忘,耳聋,发脱齿摇等症。
(4)肾气不固
[临床表现]肾虚中重在下元不固。面白神疲,听力减退,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而清,或尿后余沥不尽,或遗尿等。男子滑精早泄,女子带下清稀,或胎动不安。舌淡苔白,脉沉弱。
[证候分析]肾气不固乃肾气亏虚所致。肾藏元阴元阳,为人体生长发育之根,脏腑机能活动之本,肾气虚则机能活动减退,故见听力减退诸症。肾虚精关不固,故滑精早泄;带脉失固,而见胎动不安等症。舌淡苔白,脉沉弱乃为肾气虚衰之象。
(5)肾不纳气
[临床表现]肾虚尤见呼多吸少,动则尤甚,为本证特点,兼有肺气不足表现。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弱。
[证候分析]肾虚摄纳无权,气不得归元,故见咳喘,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动则尤甚;肾虚骨骼失养,故见腰膝酸软;肺肾气虚,卫外不固则自汗,机能活动减退,或神疲声音低怯。舌淡苔白,脉沉溺,均为肺肾气虚之证。
(6)膀胱湿热
[临床表现]尿频、尿急、尿痛是其主要表现。尿色*赤短少,小腹胀闷,或伴有发热腰痛,或尿血,尿有砂石,舌红苔*腻,脉数。
[证候分析]湿热蕴结膀胱,热迫尿道,故小便频数,尿道灼痛。膀胱气化失司,故尿*赤短少,小腹胀闷。湿热郁蒸肌表,故发热;波及肾脏则腰痛;灼伤阴络,则为血尿;久郁不解,煎熬尿中杂质成砂石,则尿中可见沙石。舌红苔*腻,脉数,为湿热内蕴之象。
六、脏腑兼证
()心肾不交
[临床表现]心烦不寐,心悸不安为辨证要点。或见阴虚火旺症,如:头晕耳鸣,健忘,腰酸遗精,五心烦热,咽干口燥,舌红,脉细数。故见阳虚虚寒象,腰膝酸困发凉。
[证候分析]凡能引起心阴不足,肾阴不足的因素,均为心肾不交之病因。本证水亏于下,火炽于上,水火不济,心阳偏亢,心神不宁,故心烦不寐,心悸不安;水亏阴虚,骨髓不充,脑髓失养,则头晕耳鸣,健忘;肾阴亏于下故腰酸遗精。水亏火亢,故见五心烦热,咽干口燥,舌红,脉细数之征。若心火亢于上,火不归元,肾水失于温煦而下凝,则胶膝酸困发冷。这是肾阴肾阳虚于下,表现为上热下寒特点的心肾不交的又一证型。
()心脾两虚
[临床表现]心血虚与脾气虚同见,心悸健忘,失眠多梦,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神倦乏力,舌淡嫩,脉细弱。
[证候分析]心脾两虚证,是心血不足脾气虚弱所表现的证候。脾气虚,气血化生不足,而致心血虚;心血不足,无以化气,而致脾气亦虚。因此,两者病理上互相影响。心血不足,心失所养,故心悸健忘,失眠多梦;脾气不足,失其健运,故见食欲不振等症;舌淡嫩,脉细弱,皆为心脾两虚之征。
(3)心肝血虚
[临床表现]以心神不宁和目、爪甲、肢体不荣为主症。心悸健忘,失眠多梦,眩晕耳鸣,两目干涩,视物模糊,爪甲不荣,肢体麻木,震颤,妇女经少,闭经。舌淡苔白,脉细弱。
[证候分析]心主血,肝藏血。若因久病体虚,或内伤七情而致阴血暗耗,如心血不足,则肝无所藏,肝血不足,则无以调节血液进入脉道而见心肝血虚。心血虚,心失所养,则心悸健忘,失眠多梦;血虚不能上荣,故见眩晕耳鸣;肝血虚躯体官窍失养,故见两目干涩,爪甲不荣等诸症;妇女以血为本,肝血不足,月经乏源,故见经少,甚者闭经。舌淡苔白,脉细弱,为血虚之征。
(4)心肾阳虚
[临床表现]全身虚寒象,以心悸、怔忡、尿少、身肿为主症。畏寒肢厥,唇甲青紫,舌质青紫暗淡,苔白滑,脉沉微。
[证候分析]久病不愈,或劳倦内伤,常常导致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温化不足。阳气衰微,心失温养,故心悸怔忡;阳虚失其温煦,故畏寒肢厥;阳虚气化失司,水液内停,故尿少身肿;阳虚水气内盛,运血无力,血行瘀滞,故唇甲青紫,舌青紫暗淡,苔白滑,脉沉微。
(5)心肺气虚
[临床表现]气虚症中尤见心悸、咳喘表现。心悸咳喘,气短乏力,动则尤甚,痰液清稀,胸闷发憋,面包白,自汗声怯,舌淡苔白,脉沉弱或结代。
[证候分析]肺主呼吸,心主血脉,赖宗气的推动作用,协调两脏的功能。心肺气虚常可互为因果。心气不足,不能养心,则见心悸。肺气虚,全身机能活动减弱,故见头晕神疲,自汗声怯诸症。气虚血少,不能上荣于舌,而舌淡苔白;气虚运血无力,心脉之气不续,则脉沉弱或结代。
(6)脾肺气虚
[临床表现]久咳不止,气短而频,痰多稀白,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疲倦乏力,甚则面浮足肿。舌淡苔白,脉细弱。
[证候分析]脾主运化,为生气之源,脾气不足,不能输精于肺,致肺气虚弱。脾失健运,湿聚成痰,上渍于肺,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肺主一身之气,肺气不足,宣降失常,脾气受困,终致脾气亦虚,因此,在临床上,脾肺两脏是相互影响变化的。
肺气虚弱,故咳嗽气短而喘;气虚水津不布,聚湿生痰,则痰多稀白;脾气虚弱,失其健运,故见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疲倦乏力,脾虚水湿泛滥,可致面浮足肿。舌淡苔白,脉细弱,均为气虚之征。
(7)脾肾阳虚
[临床表现]虚寒象中尤显二便温化不足。形寒肢冷,面包白,腰膝或下肢冷痛,久泻久痢,或五更泄泻,或下利清谷,或小便不利,面浮肢肿,甚则腹胀如鼓。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
[证候分析]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布精微,化水湿,有赖命门之火的温煦,肾为先天之本,温养脏腑组织,气化水液,须靠脾精的供养。若久病耗气伤阳,或久泻久痢,或水邪久踞,以致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脾阳,或脾阳久虚不能充养肾阳,终则脾肾阳气俱伤,形成脾肾阳虚。
脾肾阳气虚衰,不能温煦形体,则形寒肢冷,面色白,腰膝冷痛;脾肾阳虚,故见泄泻;阳气虚衰,无以温化水湿。膀胱气化不利故小便不利;水湿泛滥,故面浮肢肿;土不制水,反受其克,则腹胀如鼓。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乃阳虚阴盛之征。
(8)肺肾阴虚
[临床表现]虚热象中见肺内燥特点。咳嗽痰少,痰中带血,口燥咽干,或声音嘶哑,形体消瘦,腰膝酸软,骨蒸潮热,颧红盗汗,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肺肾阴虚证是肺肾两脏阴液不足所表现的证候。肺阴不足,虚热内生,清肃失职,故咳嗽痰少,热灼肺络,则痰中带血;津不上承故口燥咽干,声音嘶哑;肌肉失养,则形体消瘦。肾阴亏虚,失其濡养,则腰膝酸软乏力;相火偏旺,虚热内蒸,故有骨蒸潮热,颧红盗汗之虚热征;火扰精室故遗精,阴血不足致月经少或崩漏。舌红少苔,脉细数,均为阴虚之征。
(9)肝肾阴虚
[临床表现]头晕目眩,耳鸣健忘,失眠多梦,咽干口躁,腰膝酸软,胁痛,五心烦热,颧红盗汗,男子遗精,女子经少,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生理上有“肝肾同源”之说,病理上肝阴虚可下及肾阴,使肾阴不足,肾阴虚不能上滋肝木,致肝阳亦虚,故往往表现为盛则同盛,虚则同虚的特点。
肾阴亏虚,水不涵木,肝阳上亢,则头晕目眩,耳鸣健忘;虚热内扰,心神不安,故失眠多梦;津不上润,则口燥咽干;筋脉失养,故腰膝酸软无力。肝阴不足,肝之经脉失养,故胁肋隐隐作痛。阴虚生内热,故见五心烦热等诸症。火扰精室则遗精;肝肾阴虚血少则经少。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征。
(0)肝脾不调
[临床表现]肝气郁结和脾虚不运。胸胁胀满窜痛,善太息,情志抑郁或急躁易怒,纳呆腹胀,便溏不爽,肠鸣矢气,或腹痛欲泻,泻后痛减。舌苔白或腻,脉弦。
[证候分析]肝主疏泄,脾主运化,二者互相资助。若肝失疏泄,气机不利,可致脾失健运,称为木横侮土;反之,脾失健运,气滞于中,亦能影响肝气的疏泄,而为脾病及肝,称为土壅乘木。
肝失疏泄,经气郁滞,故胸胁胀闷窜痛,太息则气郁得达,胀闷得舒;气机郁结不畅,故见精神情志改变;脾失健运,气机郁滞,故纳呆腹胀;便溏不爽,肠鸣矢气;气滞则腹痛,排便后气滞得畅,故泻后痛减。苔白或腻,脉弦为肝失柔和之征。
()肝胃不和
[临床表现]肝郁又见胃失和降。脘胁胀闷疼痛,嗳气呃逆,嘈杂吞酸,舌红苔薄*,脉弦或带数象。或颠顶疼痛,遇寒则甚,得温痛减,呕吐涎沫,形寒肢冷,舌淡苔白滑,脉沉弦紧。
[证候分析]肝胃不和证,临床常见有两种表现:一为肝郁化火,横逆犯胃,肝胃气滞而见脘胁胀闷疼痛;胃失和降,而见嗳气呃逆,嘈杂吞酸。舌红苔薄*,脉弦而数,亦为肝郁化火之象。二为寒邪内犯肝胃,阴寒之气循经上犯颠顶,而颠顶疼痛;阴得阴助,得寒则凝,得温则行,故遇寒加重,得温痛减。水津不化,气机上逆,则呕吐清稀涎沫;阳气受伤,不能外温肌肤,则形寒肢冷。舌淡苔白滑,脉沉弦紧,是为寒邪内盛之象。
()肝火犯肺
[临床表现]以燥热咳嗽为主症,见肝火上炎特点。胸胁灼痛,急躁易怒,目晕目赤,烦热口苦,咳嗽阵作,痰粘量少而*,甚则咳血。舌红苔薄*,脉弦数。
[证候分析]肝脉贯膈上肺,肝气升发太过,气火上逆,循经犯肺,便成肝火犯肺证。肝经气火内郁,热壅气滞,则胸胁灼痛;肝失条达,故急躁易怒;肝火上炎,故头晕目赤,烦热口苦;肝火犯肺、肺失清肃,故咳嗽;津为火灼,灼液为痰,故痰粘量多色*;火灼肺络,则为咳血。舌红苔薄*,脉弦数,为肝经实火内炽之征.
3味药,把痰湿彻底去除有一个既便宜又有效的方子,用上它后,咳喘减少了,痰也少了,食欲也增大了。在介绍此方前,先来看看下面的历史小故事~
《韩氏医通》的作者韩天爵是明朝的名医,其父亲是明朝将领,常年南征北战,饱受恶劣环境之苦,也屡受疾病缠身,韩天爵是大孝子,为了照顾父亲,便跟随父亲走南闯北、侍奉汤药,也因此得以游历天下、名声大振。
一天,有三位读书人来请韩天爵为他们的父母看病,主要就是咳嗽,气不顺,而且有痰,这是老人常见的问题。韩天爵仔细构思出一个有广泛适用性的方子来,这个方子就是三子养亲汤,其中的三味本草都是菜园里的常见物:莱菔子就是萝卜子苏子是紫苏的种子白芥子是芥菜的种子苏子能宣畅气机,降上逆之气,平咳喘;
莱菔子消食导滞,也能降气,还能健胃消食,使老人胃口大开,吃东西容易消化;
白芥子能理气化痰。三味本草都是植物的种子,有油性,能滋润,且种子的性质都是往下降的,能通便。三味药加在一起,把老人的吃喝拉撒以及平时可能有的一些小毛病全管了。而且,这并不是药,只不过是菜园子里的菜籽儿,老人喝三子养亲汤,不会感觉是在喝药,当然高兴了。韩天爵的三子养亲汤一问世,马上传遍四方,大家纷纷用三子养亲汤来奉养自己家里的老人,很多人从中受益。这个方子有什么作用呢?在当今,很多人都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痰湿壅盛,这与营养过剩有着一定的关系。所以,那些经常食用肥甘厚味,身体肥胖,感觉痰多,血液黏稠,血脂紊乱的人,可以用三子养亲汤来调理。方中所用白芥子属于温化寒痰药,它不但能温肺利气,而且善散“皮里膜外之痰”:“痰在胁下及皮里膜外,非白芥子莫能达。古方控涎丹中用白芥子,正是此义。”苏子降气行痰,使气降而痰不逆;莱菔子消食导滞,使气行则痰行。“三子”系均行气消痰之品,根据“以消为补”的原则,合而为用,各逞其长,可使痰消气顺。另外,如果一个人痰湿过剩,会出现所谓的“痰核”,就是皮里膜外,形成大小不一的疙瘩,有的鸽子蛋大,有的*豆大,按上去软软的,可以移动,有的人甚至会在皮肤里面出现很多,很多人浑身都是。这种情况,中医认为是痰湿过剩引起的,此时服用三子养亲汤,可以慢慢化去痰湿,痰核也会逐渐化去。
三子养亲汤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取这三种子各等份,放在锅里微微炒一下,打碎,混合均匀,每次喝的时候取0克左右,泡水即可。、也可以这样:炒苏子60克、炒莱菔子60克、炒白芥子30克,混合均匀,研成粉末,每次服用3克,每天次,温水冲服。3、还可以取这三种子各等份,加入适量的苦荞、*豆等,用豆浆机每天做成五谷杂粮粥食用。痰湿严重、体质复杂的人群,建议就医辩证调理。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