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帝内经》之《上古天真论》
“喜、怒、忧、思、悲、恐、惊”,这7种过度的人之“常情”会给我们身体带来伤害。上古时期*帝和岐伯认为过度的情绪也属于“虚邪”的一种。有老师曾提出过一个概念:“有些肿瘤最早的形态只是我们心中的一个‘执念’,如果执念化解不掉就会在体内存留,久而久之它会“闷了一口气”,最后化虚为实,成为肿物。”
面对这些过度的情绪,怎么办?
岐伯告诉我们:“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从文字象形意义上,“恬”是用舌头舔心,指从情绪上,自我疗伤、自我宽慰的能力。有这种能力的人,即使受到感情或情绪的伤害,也能做到自我治愈;没有这种能力的人就会把情绪耿耿于怀给自己带来持久的伤害。
有一种快速的保护方法:中医认为,情绪是由心包负责;心包也负责保护心神。拍打心包代表穴位——“募穴”(位于胸骨正中央),平时按压有痛感就说明有情绪和感情没有发泄出来,那方法就是“捶胸顿足”的“捶胸”。此外,还有位于手腕,可守护心神的“内关”穴。总之,遇到事情,不生气,不过度的围绕一件事过于耿耿于怀,把凡事都往开了想;生了气,就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化解方法。
“淡”字的理解,古语讲“一涨一落山溪水,一反一复小人心”。我们每时每刻都有各种各样的情绪,但我们绝不让情绪大起大落。所谓寓言故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也有这个意义:无所谓,未必不是好事。
当我们努力做到“恬淡虚无”的境界时,就会感到“真气从之”,能够感应到自身气息循环的规律并能够顺应自己的心神,最后我们会觉得很舒心、很开心。
不得病的最高境界——“精神内守”
“精”和“神”不“内守”会怎么样?提到“精”首先想到生殖之“精”,如果男性长期出现漏精、遗精的症状,往往会出现“神”的异常比如焦虑、抑郁等症状。如果女性过多地做药物流产、人工流产,同样会大量地丢失自己的“精”,进而伤到自己的“神”,所以,出现很多产后抑郁、焦虑或者小产后抑郁症等疾病。中医认为生育孩子本身就是牺牲母体来养育幼体的行为,如果母体在生育之后“精”得不到及时的补充,就容易陷入先“失精”后“失神”的状态。
我们年轻一代出现最多的一种病是失眠,说白了就是“神”不能“内守”。该“收神”时由于各种“欲”而不能收,再陷入前文讲到的“由欲伤精,再到伤神”的恶循环中。焦虑症、抑郁症、双相障碍等被中医称为“神明自扰”的精神疾病比比皆是。
不能总是“志发于四野”,为什么不或者不能“收收心”呢?一个坐办公室的人嘴里叼着笔,手里敲键盘,耳朵里塞耳机,二郎腿还时不时地抖几下....这样一个人同时注意多个事情,他的“神”是散的,能高效率的做好事情么?
如果我们能做到保存我们的“精”不让它随意流失;如果我们能守住我们的“神”,让它得到“精”的滋养,该收则收的去关爱我们自己,病安从来?
更多精彩科普尽在代谢与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