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精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祛湿,重在升脾阳
TUhjnbcbe - 2021/5/29 19:29:00
北京最好皮肤科医院 http://m.39.net/pf/a_4658077.html

避风如避剑,这也是一句老话了。《*帝内经》“病机十九条”里开篇就是“诸风掉眩,皆属于风”,这样的话这本书里还有很多,“风者,百病之长也”,或者是“百病之始”。风无处不在,虽为春天的主气,但又无时不有,伤人则从表皮、肌腠、经脉、骨骼、五脏六腑,哪里都能伤到。

风邪为阴邪,当然最伤阳气,先使皮肤卫阳不固,所以伤风必恶风,接下来就该是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憎风,总之,全身都不舒服。所以,古人很注意风的入侵,从后脑到背,大致就是围巾搭在后背遮住的几个穴位,从上往下,依次为风府、风池和风门,都标明了风容易从这几个地方进入,所以一定不要暴露。冬天要把围巾反搭在这几个部位的道理就是,怕穿的衣服还不够厚,而不论是冬天,还是夏天的晚上,睡觉的时候决不能让这几个地方对着打开的窗户,针眼大的窟窿,斗大的风。同样的道理,女性洗头后要赶紧用电吹风把头发吹干,顺便吹吹后颈脖,不让水带着湿气从这几个地方进入,而空调和电风扇更不能直接对着这几个位置吹。

风是从毛孔进来的,不但要把毛孔理解成最大的呼吸器官,还要理解成运粮进来的通道,呼吸器官好理解,你把鼻孔按住五秒钟以上就知道你有多难受,毛孔面对空调的情况就跟这类似;运粮通道呢?夏天充分出汗,是为了把体内的仓房腾空,到秋天成熟季节,各种进补的营养物质才能运送与吸收进来,你堵住毛孔,一会儿开,一会儿关,仓库也没腾空,通道也不畅,秋天只有看着别人收获,自己就真的只能喝西北风,到冬天没有东西可以消耗,人就越来越虚弱了。

再仔细看看,风还能从什么地方进入吧,不用说,鼻孔也是一个冷邪贼风的入口,鼻通肺,吸入冷风,作为“娇脏”的肺就受不了,就要喷嚏,就要感冒、流鼻涕,所以,中药里有一个玉屏风散的方子,就是*芪、白术加防风,防风,听名字就知道是专为给身体加屏风用的。

《*帝内经》还说:“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肝为目……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志为怒……”这就将风与木、肝、筋、目、怒连在一起了。这就好理解了,风只要入侵了,接下来就会有肝木受侮,所以,肝风内动,头顶清阳不固,烦躁不安,面色苍苍,舌头缩却,发为角音,老有呼喘不匀,筋酸肿痛,手上没劲,眼目也频生变故,再传脾土,脾胃也不和。

“风”从《*帝内经》而来,《伤寒论》名为“中风”,还有点笼统,《金匮要略》说当是半身不遂,这就跟西医的脑溢血同类了。从病理上看,中风还是风邪入侵,从外向里,依次为中经、中血脉、中腑、中脏几个层次。在经脉只是表层,症状有手足麻木、流口水、言语不利,或有半身不遂;中血脉就是胃气大伤了,口眼歪斜;中腑就会猝然昏倒,醒来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说话困难,大小便失禁;中脏就是严重的脑溢血。

北方风大,所以,北方的老人瘫痪、半身不遂、老年痴呆的比南方多。美女们防风,主要是为了保护皮肤,不然吹得皱巴巴的,多难看。一般来说,只要头有点不舒服,就得注意了,当然,一般的头疼脑热的也不要过于担心,按按太阳穴,或是背后的风府、风池穴就可以了。另外,也可以多参考一下同在北方的日本人的做法。日本人的生活习惯我以为最健康的有两种,一是不吹空调,二是全民的泡温泉,前一种不给风邪机会,后一种是定期将全身泡热,也就是排*祛湿。

湿重皆因阳不足

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血气血,一阴一阳,互为一体。气不耗归于肝为血,血不耗归于肾为精,精不耗归于骨为髓。在这个环环相生的系统里,还是那一点元阳,也就是阳气是最重要的。它可以濡养并推动全身五脏六腑的气血运行,抗御外邪,它还是长寿抗衰老物质。这是多么宝贵的真阳之气啊,哪能随便耗掉呢?

正因为它宝贵,它也特别的脆弱,最容易受到挤压。螳螂捕蝉,*雀在后。在螳螂这个正气之后,紧盯着它的*雀就是无孔不入的湿气。现在的很多人不去看医生,也知道自己湿重,看看自己的舌头,看看自己的体重,都就明白了,所以都知道了按网上流传的苡米红豆汤来当早餐喝。那么,到底怎么理解湿重,或者寒湿的症状呢?

这就说到了中医的“六淫致病”,六淫,就是风、寒、暑、湿、燥、火。淫就是太过,不是淫荡的淫,孔子讲的“放郑声,郑声淫”,也是太过太滥的意思,跟淫荡没有关系。“六淫”的意思是说,自然界的风、寒、暑、湿、燥、火都可能导致疾病,这个不用多说,只说湿,“六淫”里有专门的湿,但风、寒、暑、火里也常常都挟带着湿,属于合并他邪的病理机制,如,风有风湿,清朝名医喻嘉言说:“风湿之中人也,风则上先受之,湿则下先受之。”大体说来,在身体上的分布有,其一是皮肤的湿疹、*水疮、癣,其二是在肌肉、筋络、关节的游走性疼痛,第三是肠胃里的肠鸣、腹痛腹泻。寒有寒湿,清朝另一名医吴鞠通认为,寒湿就是湿与寒水之气相搏,湿水同类,两者体本一源,易于结合,最损人之阳气。暑有暑湿,中医自古就有有暑必挟湿的说法。暑为热之盛,湿为重浊之阴邪,两邪合病,所以起病急,传变快。暑热从上薰,伤阴化燥,湿邪从阴下沉,伤阳变浊。

火,则是夏天的主气,跟热是一个概念。热邪致病,其中又分出一个专门的温病学派,对应下来则有湿温和湿热,湿温多有发热,缠绵不去为其特点,无发热而仅有湿热症状的就为湿热。湿热相对好治一些,李东垣有“长夏湿热困胃用清暑益气汤”,以及朱丹溪的“东垣健步丸加燥湿降火方”、虎潜丸,等等。湿温特别难治,流传下来的治疗原则是“湿郁上焦,芳香化湿,湿阻中焦,苦温燥湿,湿盛下焦,淡渗利湿”。

湿为长夏的主气,又,土主长夏,脾属土。用《医宗金鉴》的话来说:“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人为脾,在体为肉,湿气通于脾,故诸湿为病,皆属于脾土也。”这话可以联系到很多内容,湿都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在长夏,雨多难免淋个透湿,居处容易潮湿,常常涉水过河,雾露为湿,汗出沾衣为湿等等。在身体内部的,则有饮酒喝茶,生冷瓜果,膏粱厚味甜腻之物化湿,损伤脾阳为湿,这说的是古代哩,搁现代,那就还有更多的湿,不说别的,就是各种生化饮料,冰冻啤酒,冰淇淋等等的东西,这些东西先是给身体造冰,继而损伤脾阳,脾土不运,更多的湿气于是全都留在了体内。

祛湿,重在升脾阳

中医都知道湿邪难治,光是分类就有冒湿、伤湿、中湿、寒湿、湿热、湿温、风湿、湿疹、痰湿、水饮等病名。临床症状多种多样,致病的表现也各不相同,但治疗原则就那么几点,湿通于脾,那就首先要调理脾胃,调理脾胃的关键就是提升阳气。李东垣的理论是:“以辛甘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脾阳升则湿邪自化,犹如离照当空,阴霾自散。”次之是“风以胜湿”,跟自然界类似,大风一吹,湿气全无;第三是清凉用药的原则,因为虽然要祛湿,但不可过用寒凉,过了,阳气也自损三千,就不划算了。最后,还要掌握利尿除湿的原则。

体内的湿气过重的人,经络基本上都是被堵住了,为什么经络不通呢?一是吃了大量的垃圾食品,然后是懒得动弹,还有空调对毛皮的封闭,都会使经络不通。湿重之人吃凉的、吹凉风,体温降低的结果,必然影响食物消化吸收的速度和质量,必然是阳气不足,阳不足就无以化湿,因为经络不通、血气运动不畅,汗液和尿液也就不畅,久而久之,身体里就全是*素了。我们都知道,胖子一定是营养不良,因为脾胃不好,不消化,但胖子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一定都是湿重,脾虚肾虚,大便不成形,不喜欢运动,这是他们的特征。这种人为什么还都喜食冷饮啤酒呢?其实一点都不奇怪,体内有热,但那可不是正常的、为阳气所温煦的热,而是,他吃那么多东西在那里,脾胃又不好,那些吃下去的东西都变成什么了呢?全是垃圾堆在那里,垃圾堆久了就一定会生热,一热就要凉的东西去中和。就这么简单。也因为体内的垃圾堆造了热,胖人都会贪凉,不运动,只想躲在空调房里,而冷风一吹,体表的经络全都被堵住了,造成体湿更加严重,于是,身体就在一个功能很差的状态下恶性循环。

一般的方法,可以用按摩刮痧拔罐去打通经络,湿和*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人们才常说湿*湿*,人体的湿一但去掉了,体内的*素自然也就少多了,人也就健康多了。

减肥,祛湿最见效

我们平常说的很多词汇和俗语,其实都是病,比如,心大,脾气大,胆小,失*落魄啦,甚至好色也是。如果是男人病,一般人以为好色是肾功能好,恰恰相反,滑精遗精什么的,都是因为肾气亏虚了,下元固摄失职,阴虚火亢了才会有这种病态表现。女性也一样,肾精不足,所以心浮气躁,老爱出门,其实就是有点轻浮。

胖的主要问题就是湿,哪来那么多的湿?这多半是来源于饮酒嗜茶,冰啤酒生化饮料等等,又加上各种生冷瓜果,膏粱厚味甜腻之品,这么多生冷的东西,下去就伤脾阳,使得水湿无力运化,就只好一直堆在体内。胖人就是这样胖起来的。除了内生之湿,还伴以种种外生性的湿,冷水,雨雪,环境土湿等等,这些外邪自表传入,一由经络入脏腑,一由肺而到脾胃。

说到这里,我们还需要了解些中医的基本原理,冬天寒冷,血循环往里走,所以内脏是热的,但体表不能太热,不然就散热太快了。所以,冬天要穿得很厚,把体表温度尽量保持在20度,不然,与内脏温差太大,内脏里宝贵的热能就只好跑出来照顾体表以维持循环了。因为血循环只集中在内脏,所以,冬天补肾最为当令,又因肾经本就在身体的最内侧,很容易就补到了。

夏天一到,体表必须热,热到38度,才能更好地使血只在体表走,这时,因内里阻力小,心脏的负担也小,血流畅达,所以,心脏的问题最好在夏天抓紧治。近似的道理,春天治肝、肺也是最好的季节。中医五行、五色、五味、五果、五谷、五畜配五脏、五季(夏天后秋天前有一个长夏),只要去深思,在在都有其道理在。

每年七八月份叫长夏,此时湿气当令,人体中的脾与之相应。湿在中医里又叫“阴邪”,而脾为至阴之脏,喜燥恶湿,所以脾气在七八月的时候最旺盛。如果长夏湿气过盛,就容易损伤脾脏。长夏还热着哩,胖人怕热,继续以生冷冰冻之物消热,更加重了脾阳伤损。脾阳损,则湿邪更易入侵。这就又是一个恶性循环。

所以,人胖,减肥的思路就已很明显了,一是坚决不能吃生冷冰冻之物,二是赶紧多吃驱寒温暖的食物,或以艾灸或发汗的方式提升脾胃之阳,太阳一出,体内的湿气就自然化开了。

胖人胖的就是水湿,脾阳能化,就不会有那么多水储留在体内了。

苡米红豆汤,一生的早餐

出汗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伤寒论》的第一方就是辛温发汗的麻*汤,整本书都在讲汗与不汗,清代程钟龄总结治病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汗即排在首位。

对胖人来说,发汗就是一种祛湿。发汗要畅快,就要把毛孔都打开,保持通道不被淤堵。但由于胖人怕热,总是待在空调房里,在阵阵冷风中,毛孔收缩,体内的汗液就只好一直瘀积体内。夏天本是该把汗出出来,以清洁通道的,但全都积存在体内,冬天本不该出汗了,胖人又猛着劲地出汗,让宝贵的阳气外越,体内精气越来越少。正气与邪气一衰一增,胖人的阳气更加虚衰,抵御病邪的能力也就越来越差了。

中医的化湿方子都走的芳香、化湿、解表的路子,三仁汤、藿香正气水等药,都有不错的疗效。但这并不是对什么人都适用,因为它毕竟是药,要用的对症才行,所以,现在就用流传最广的苡米红豆汤,既可当饭吃,又有祛湿扶阳之功。

苡米又叫薏苡仁,治脾湿,利肠胃,消水肿,健脾胃,去痹,红小豆也有明显的利水、消肿、健脾胃的功效,两者加在一起,祛湿效果很不错。

针对个人情况,也可以此为基础加减,忧思伤脾就加点桂圆;腹泻加点南瓜;食欲不振或肺不好就加点山药;祛痘或红疹子加百合和莲子;驱寒加点生姜;感冒加红糖;咳嗽加生梨去皮;有脚气加点*豆;补肾加点黑豆。需要注意的是,*豆和黑豆比苡米红小豆更难熟,所以,要么先煮,要么就先泡再煮。

注意事项是,糖尿病或皮肤病患者,不能再加南瓜,以免引起皮肤溃烂。

自己学会治感冒

多吃苡米红豆汤,调整的是身体里的“水气”,水是水湿,气是气机。水气调好,身体就会处于健康状况。如果能从这里收获信心,就可以乘胜出击,自己学着给自己治感冒。

感冒最初都是有症状的,由轻而重地发展,一开始,如果是体表发冷,一定要注意,因为此时的病邪还很浅,所以多喝热水都是有用的,因为你的身体还有抵抗能力,用热水,或是生姜水,只要是能给身体刺激一下,激发出它自己的机能就可以了。等到病邪逐渐深入,循着六经的层次步步传导,身体的抵抗能力就会越来越弱,到需要用药物去清里热就不好治了。

当然,也可以用苏叶(也叫紫苏叶)泡开水,效果也很好。《本草化义》中说紫苏叶:“为发生之物,辛温能散,气薄能通,味薄发泄,专解肌发表,疗伤风伤寒……凡属表症,放邪气出路之要药也。”最初感冒时用苏叶三五克泡几分钟喝下去,只要感觉自己能发热或是微微出汗,这就说明苏叶刺激出了我们的气血,使得它们运行正常,产生了足够的抵抗力,把外邪给控制住了。

大多数感冒无非就是寒邪,一边喝苏叶水,一边还可以用泡过的苏叶水加在一盆热水里来泡脚,身体暖和起来,气机就通畅起来了。很多人都喜欢去吃韩国烤肉,正宗的韩式烧烤都会在外边包一层菜叶,那是什么叶呢?其实就是苏叶。朝鲜族地处高寒,这么多年的生活经验,他们一定不会忘记要在外边包裹一层苏叶,他们当然也知道苏叶的功效。

感冒不可怕,可怕的是经常感冒,又治不彻底。我们其实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的感冒病*,但为什么不是每天都感冒呢?因为我们的身体能正常运转,各项机能都处于防御外邪的状态。只有当我们的身体虚了弱了,外邪比防御系统的力量更大,我们才会感冒。感冒了,我们就知道身体暂时敌不过病*了,所以,我们要帮它,就是给它热量,让气血在一个较高的温度状态下循环起来。感冒时吃西药就不是这样的道理,一味地用抗生素来杀死病*,所以,虽然感冒症状轻了,其实自己也损伤了不少。又比如咳嗽吧,这是人体排除寒气的正常反应,咳着咳着,邪气就出去了,但你要是一味地用药,就会伤及人体的正常防卫系统,而寒气还排不出来。

中医都不是直接杀死病*的,它只是用药物来辅助身体,使其防御系统能正常工作,最后一定是靠身体自己把病*给治住的。

好多女性都有阴病

在这个热衷消费的时代,看美女几乎是一个最长盛不衰的产业。时尚杂志、化妆养生、旅游、美食频道等等的,卖的几乎都是美女。这当然很好了,人天生就是来看这个世界的,眼睛所见之美会直接地影响心灵,看美女而热爱美女,这就是一种最大的视善,养成了这种人生的态度和方法,心灵就容易多些温暖,总就能相信阳光。

这话说起来是很容易的,但对于一个身体不好的人却怎么也做不到,比如,形寒肢冷的人,时时恶心反酸的人,头痛不已的人,脾阳不振的人,中气不足的人,痛经痉挛的人,经常便秘失眠的人,抑郁苦闷、神经失常的人,她怎么能相信生活处处都有阳光呢?这些常见病都不是随便说的,因为它们基本上都是因为身体这个肉体缺了阳气而造成的。这是具体的病,还有,生活中我们也总是看到,好些美女,冷冰冰的,要么是死气沉沉,一脸的阴霾,或者动不动就发无名火,我们总要说,这人好大架子,其实,这些也基本上都是病态,都是阴病,发展下去都可能是实实在在的大病。阴病阴病,治疗上主要就是提升阳气,以阳化阴。

就以女明星为例吧,有些明星不喜欢见人有些又是人来疯,这是什么原因呢?没别的,就是阴病。阴病病人喜欢寒凉,又愿意见人,则病在腑;喜欢温热,不愿意见人,则病在脏。脏腑就是一对阴阳概念,腑属于阳,阳病则喜欢寒凉;脏属于阴,阴病则喜欢温热,喜欢闭门独处,厌恶听到人的声音,更不用说还要去回答不想回答的问题。所以,我觉得有时明星有明星的难处,最好是要让经纪人都能作作这些简单的中医常识培训,对于这方面的内容,最有参考价值的书就是《难经》,很薄的一本小册子。《难经》中引用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也。”对照这句话说得明白些就是,好些女明星先是肝出了问题,肝经火旺,所以动不动就得通过发火发出来,肝当然很难治好,这就影响到了脾,脾气脾气,就是脾里有病了。治疗上,就是以调脾胃为主。但女明星大都饮食及睡眠习惯不好,生活没有规律,还加上偏食等习惯,治起来的确很麻烦。

补血,同时补气

女性素体易比男性虚弱,脾胃、肾也先天的不如男性,所以容易淤堵而致水肿,苡米红豆汤可以当每天的早餐。但光能祛湿还不行,根本上女性更要补气、补血。

这是为女性的生理特征所决定的,月经、生育等都要大量耗血,所以女人基本都有血亏。

中医讲阴阳,阴为物质,阳为功能,对应过来就是血为阴,气为阳,血要靠气来推动,女性的气也是多有不足,力量不够,所以才容易淤住。所以,补血的同时要补气。

补气贵在坚持,五谷生气,因为五谷都是种子,都有生发之力,都能补气。但补法上有讲究,因为要是不管什么五谷杂粮豆子都一锅煮,不但不易消化,还很容易胀气。我们都知道有名的喜萨包子,都是要把豆子蒸得稀烂,这就是一个提示,说明老祖宗证明过了,必须要这么吃。我自己的做法是每天晚上用红豆、*豆、黑豆、豇豆、莲子、百合等泡上,早上现磨了豆浆,冲泡麦片。我使用这个方法,是因为我自己琢磨五色入五脏的道理,一直坚持到现在,我觉得效果不错。

这是补气,气有了就有了推动力,然后是补血,常用的是红枣,在我加减而成的桂枝汤里,几乎每天都少不了红枣和生姜,除此之外,就是各种海产品,最好的当然是海参和鲍鱼。我看清朝大医吴鞠通的书很有启发,他遇着好些女病人,看完病后,都嘱咐每天再加一条小鲍鱼,当然,那时的鲍鱼估计很便宜。一般情况下,我隔上一段时间还会用当归炖鸡,或是用一条大鲤鱼熬汤,这两样也是不错的补血方法。

艾灸,自古即为扶阳大法

关于艾灸,有一个著名的故事,说的是南宋年间,*人王超退役后做了江洋大盗,老年时有次犯案了,被判了死刑,临刑前,监官奇怪他这么高的年龄,身体还如此之棒,就请问有什么养生秘术。王超就将自己年轻时他师父授他的一个秘术供了出来,叫“*白住世之法”,也就是每年的夏秋之交,在小腹部的关元穴,灸上一千柱,脐下总是像一团火那样温暖。每年如此,所以身体一直保持着青壮年的水准,冬不怕冷,夏不畏热,更神奇的是,就是几日不吃饭也不觉得饿。刑官于是在处死王超后将他的腹部剖开,果然看见一块非肉非骨之物,凝然如石,这就是长期施灸用艾火灸出来的。这也就是木成炭、火成砖的道理。

就在宋代时,一位著名医家窦材,托名扁鹊再生写了一部《扁鹊心书》,重点倡导的就是扶阳。而扶阳大法,窦材首推灼艾,其下是丹药以及附子。

灸主要是利用艾绒的通窜力,给身体里引入热气,刺激经络腧穴,打通经脉,调节脏腑,增强新陈代谢。艾条灸、艾绒灸都可以用,常用的方法是隔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等,但最主要的就是艾草灸,艾草,《神农本草经》记载其有温阳、暖宫、除湿、通筋活血的功效。《本草从新》中说得更具体:“艾叶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还寒温,暖子宫……以之灸疗,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艾草几乎南北方都有,随处都可采取,在南方用作药时称为陈艾,意思就是放得越陈,效果越好。

灸的作用其实是很强的,很多时候,在中医看来它是不可替代的。

女性体寒,最好都要学会艾灸

女性的很多病都可以通过艾灸来治疗,没病时艾灸也是极其重要的保健养生方法,自古就是如此。

夏秋之季,我几乎每周都要艾灸关元穴三次,将艾柱点燃,对准关元穴熏灸,使局部有温热感,灸至局部皮肤红晕为止。关元在下腹部,身体的正中线上,脐下3寸的位置。对女性来说,这个穴位主要是蓄血之用,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与任脉交会于此,艾灸之下,凡所过经脉之病,都会有改善。

女性尤需要注意灸关元穴,因为女性为阴,腹部为中央脾土,先天的阳气不足,什么脾胃功能、消化功能、肝气不舒、血液瘀滞、肚腹冷痛、痛经等问题都是常见毛病,灸关元则可以补肾壮阳、温通经络、理气和血、补虚益损,壮一身之元气。

人体的很多重要穴位都在肚脐以下,神阙、关元、气海,腿上则有足三里、三阴交,肚脐名神阙,脐带被剪断后,人的先天神明就缺失了,所以名为神阙。此穴也很重要,灸时可在肚脐里放盐,或覆盖上姜片,也有放附子饼的。

下腹病主要从三阴交和足三里这两个穴位去治,三阴交在小腿内踝上三寸,为肝经、肾经和脾经三条阴经的交汇之所。艾灸此穴有从阴引阳之意,阴阳平衡嘛,从阴处把阳引进来,使其平衡,一旦平衡,女性常有的腰膝酸软、白带增多、月经不调,都可以得到治疗。足三里在膝盖下缘一横指的地方,此为养生第一大穴,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多气多血,灸这个穴位可以增加胃肠蠕动,强壮脾胃。

这说的都是人身几大重要的、经常用到的穴位。顺便说说有关穴位的顺口溜: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心胸内关应、酸痛取阿是。也就是说,头顶和颈项的问题可以通过针刺列缺穴治,颜面上的病就找合谷穴,腹部的病就针刺足三里,腰背问题在委中穴去针刺,任何部位的痛点为阿是穴。位置上,列缺穴在两手虎口相卡住,在上的食指所按到的地方,有如一个缝隙,古人认为它是天地阴阳的交界。合谷穴在大拇指横纹卡住虎口时往下按到的地方,委中在膝关节的膝窝里边。

有一定的艾灸实践后,你就对人身的穴位有些切身的感受,为什么会有穴位,每个穴位都有什么作用,哪几个穴位组合起来是治什么的,里边的道理很多,但都要自己去实践,慢慢总结。

我自己每晚睡觉前,都会将双手搓热,把手掌的劳宫穴对准关元,意守此处,慢慢地入睡。这是道家养生的一个秘法。你只需要知道劳宫是心包经的大穴,属火,关元是小肠经的募穴,小肠经也属火,心经与小肠经的火加在一起,温补任脉之阴,这就叫水火既济。同样的道理,你也可以把双手搓热,以劳宫穴对着脚底涌泉穴摩擦,或是对着后背的肾俞穴及命门摩擦。

脾胃:一个美丽的圆圈

一个脏器有问题,就会影响到其他脏器,这些脏器之间的关系到底怎么去理解,怎么才能容易记住呢?看看清朝大医*元御的说法,既十分有趣,也非常好理解。

*元御讲了一个圆圈的故事,他在给一个病人谈论病情的时候,是这么说的,我们人体的五脏六腑,从最上的肺,一直到最下边的肾,既有上下,也有左右排列。它们的运行,所引导的气机是怎么运动的呢?从下往上看,最下为肾,肾属水,水之德嘛,甘居下流。但这个水里,又有火寓于其中,这就是肾阳寓于肾阴之中。一般情况下,这个火往上走,去温暖脾土,温暖的脾土就把胃消化吸收过的营养继续向上输布,有一部分就到了肺,与肺吸入的清气结合后向全身输送。

在中医的概念里,这个脾脏的气机,是从左边升的,肝随脾走,也是从左边升(不要去管西医解剖学的肝居右),脾和肝气上升到心和肺的位置,也就是最高了,肝木生心火,本也想往上走,但被主沉降的肺气往下带,于是,肺气下降,同时,胃气也是必须要往下走的(否则就是胃气上逆、呃逆,口臭),胃气降,连带着胆气也下降,而且是从右边下降。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圆,因脾左升,带动肝气和肾水左升,胃气右降,带动了胆气和心火右降。其中心就是脾胃,一阴一阳。只有脾能带着清阳上升,胃气才能带着浊阴下降,不然,要么就是便秘,要么就是胃气上逆。所以,脾胃才是关键,李东垣的《脾胃论》才会形成一个中医的重要流派。脾胃就这么重要,把脾胃调好了,一切都就可以正常地围绕着它们转起来了。

这个理论一说就懂,后来民国时的彭承祖就是根据这个写成了《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李可老中医就是据此认为彭承祖简直是仲景再世,评价高得不行了。我反复读了三遍这本书,的确受益,中医千头万绪,四万八千法门,就看你从哪里进入,就从这个圆进入吧,那么好,有病,那就是这个圆不圆了,那就用些药,分清了这些药的升降沉浮、性味归经,就利用它们的气去拨动一下、帮助一下,该升的就升一点,该降的就降一些,圆重新圆起来就对了。

开胃健脾八珍膏

脾胃是人体的关键,后天之本。脾升胃降,脾在前,脾的特点就是“喜暖而恶寒”,必须要把它弄得热热的,才升得起来,否则,就冷住了,淤堵在那里了。

所以,中医看重脾胃,“刘太医”尽管是假的,但他的书还是有市场,因为他书里讲的“开胃汤”是真的,他的“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是没错的。

中医重视开胃健脾,就是想把人体的气机调畅,使其处于一个圆运动的状态,最有名的补法就是八珍糕,这也是慈禧最爱的一款养身补品:*参30克、白术60克、茯苓60克、山药60克、白扁豆60克、苡米60克、芡实30克、莲子肉60克、生山楂30克、炒麦芽30克。把这些药或食材研成末,每次用水熬糊,不断地搅拌,或者是用粳米面、糯米面等量混合药末,加白糖蒸成糕点。每天分两次各吃一小勺,慢慢地脾胃就养起来了。
  中医把人的体质一共分为9种,现在几乎有接近70%的人都属于不健康的体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亚健康”状态,只有30%的人是接近于平和体质的。而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没有几个不是脾虚畏寒的,这是由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决定的,是由这个时代的压力、节奏决定了的,所以,几乎都可以试试八珍膏,从开胃健脾的角度来自我调整身体。

总有一种外治法适合你

年,我从成都回到北京后,经易经大师米鸿宾先生的介绍,认识了现在的师父,医院的主人,一位精于各种外治方法的自然医学大师。从此,我对中医的理解开始有了新的体认,毕竟,开方子配药那一套学问太大了,大得没边,我虽然也给自己和身边的亲人开些方子,但没有经过长年的跟师号脉,总担心辨证临证上出现疏漏。

师父说,人体上的每一个斑点、痛点,都对应着身体里的变化,气血的变化,内脏的变化,脸上、耳廓、手部,几乎每一个地方只要生出原来所没有的斑点、结节、疮疖、肿块,当然也包括疹子、痘点,都是身体的气血出了问题,是内脏有了变异的反应。这是身体的善意提醒,是一种预警机制,多少万年的进化,身体的聪明程度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所以,出现了这些外部情况,我们首先就要感谢自己的身体,感谢它的提醒,这应是我们对待疾病的基本态度。然后再去看外部变化到底对应的是身体的什么问题。师父常常给我说,一个病,你至少要想出多种办法来治疗一个病,两种不行,就三种,直到数十种方法。师父的研究院里几乎每天都有很多高人,有意思的是,除了正经的医生,比如京城四大名医施今墨的传人施小墨,还有很多都是从外行进入中医的,他们几乎个个都身怀绝技。

师父的学问重点在于人体的神经疼痛,比如怎么控制和改变人体的痛感,如分娩疼痛治疗仪,可以让女性分娩的痛苦减到最低,因为人体一般最痛的是牙疼,但也不过四五级,但分娩的疼痛可以达到12级,几乎可以说痛不欲生。师父的另一个方向在治疗各种肝病,他认为肝淤为百病之源,所以发明了一种通过食物自然排除肝*的方法,几乎可以从每个人的肝里排出好几十颗大大小小的、软硬不等的结石。好多病都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得到治愈或改善。由于肝脏是人体最大的解*器官,肝清洁了,因为肝*而在脸部引起的斑点就自然消失了,肝对血液的清洁功能也就恢复了,整个人也就因此恢复了健康。

在师父处学习,我得到的最大的感悟就是,自然医学疗法才是时间短、见效快的神奇疗法,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对女性太适用了,你不是肝里有结石吗?那就给你排出来,“见肝之病,当先实脾”,脾里的瘀滞太多了,那也给你排出来。乳房有包块吗?熏洗熨擦,“总有一款适合你”,师父的治疗法,不但用来熏蒸的器械很特别,而且根据不同的人,他还给配上不同的药包,敷在病变位置。一般是在身体的上半部分用这种熏蒸法,下半部分主要是靠泡脚,就这么个简单的泡脚疗法,根据不同的病人,添加不同的药物,从下往上治。慢慢地,我就明白了,师父的治疗都要通过“热”来进行,我们老听什么什么吃进去促进血液循环,可问题是你体内没有足够的热去推动,于是,我给他讲我所知道的养阳的理论,师父总是微笑着回应:“保暖,保暖。”

外治法能解决问题的,就绝不内治

师父最喜欢的诊断方式之一是捏人的耳朵,我问这是为什么?直到我问了三次,师父才若有所思地告诉我:有一次我去拜访一位高人,这人治肾结石病就是捏耳朵,每人捏几分钟,说:“好了。你走吧。”师父为直到今天也没琢磨透里边的玄机而懊恼不已。

这就是师父,琢磨不透的,就一直要琢磨着。我知道他的好些个手法,是跟京城有名的“罗有名”老太太处学来的,堪称神奇。

师父教了我很多种外治法,只要是外治能解决问题的,他就绝不用内治。

我渐渐迷上了自然医学疗法和种种外治法,特别是对外治法,情有独钟。所谓外治疗法,有很多种,砭、针、艾灸、拔罐、推拿、拉筋、正骨、放血、刀疗、软鞭、撞墙、点穴、正骨、捏脊、耳穴、手穴、梅花针、足部按摩、药物贴敷、熏蒸、药浴、药酒、药枕、梳头、塞鼻、灌肠、吹耳、拍击、点压、热敷、冷敷,此外,类似音乐疗法、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易筋经等等的也都算是外治法。

于是我开始集中研究和试验能顺手就使用的外治法。这些方法当然不用全会,只捡几样顺手的,学会常用,就能举一反三、甚至反五,因为这都可以归属于民间疗法,是属于一看就会,但要用心揣摩才能做好的范畴。当然,有些方法要涉及到穴位、痛点等常识,需要更专业些的书籍以及师父来引进门。

我反复地试验熏蒸和泡脚、艾灸、梳头、捏脊,做这些事情也会上瘾,因为有些其实是很好玩的,像艾灸的艾香,过一段儿不闻就不舒服;又如捏脊,今天让人把这儿捏好了,明天又一个电话给谁让捏什么什么地儿,都很好玩儿,或者说梳头吧,我买了各种各样的梳子,比较着来梳头,牛角的就像是砭,可以刮刺头顶经络,按压穴位,*杨木的,就好像能把体内的气通过梳过的头发顺出来那般的顺畅。砭石的梳子,在我最疲劳的时候常爱在头上反复梳,这样疲劳就减轻了。还有,梳子可不仅只用来梳头,它可以梳一切地方,不信,你梳梳眼睛,梳梳乳房,那种感觉很舒服。因为梳是一种方法嘛,梳理梳理,你当然也可以梳你的手背,从指尖手掌全梳,每一个地方的轻重都不一样,你是在找你的感觉,找到你能通气的那种感觉了,那么,当你用一套程序梳到某一个指头尖儿,力度也刚刚好,你再便秘,也可能立即就想上厕所了。

外治的方法都很实用,它包含了无穷无尽的民间智慧在里边,所以,你在使用的时候,也可以把你的智慧加进来,一把梳子都可以创造性地使用出多种效果,更不用说别的还有那么多种办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祛湿,重在升脾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