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WinterSolstice),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一天还有吃饺子、南方吃汤圆的习俗。冬至日太阳高度最低,日照时间最短,地面吸收的热量比散失的热量多,冬至后便开始“数九”,每九天为一个“九”。到“三九”前后,地面积蓄的热量最少,天气也最冷,所以说“冷在三九”。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娇耳”医治冻疮。他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这就是冬至这天吃饺子的来历。
冬季进补的基本原则
冬至以后天气寒冷,万物收藏正是补充精气、保存阳气的好时候,适当进补,有助于肾精的充盈和阳气的保护,但要注意几个原则:
一是补肾。人有五脏六腑,对应于四季各有归属。冬季对应于肾,肾藏精,所以,冬季进补要侧重补肾养精。
二是补阳。肾有肾阴、阴阳之分,肾阴相当于物质基础,肾阳相当于动力功能。冬季寒冷,寒冷为阴邪,易伤人体阳气,所以进补的食材、药材以温热性质为上,即所谓的“温补”,例如:*芪、杜仲、巴戟天、*豆等都属于温性;而大米、芹菜、绿豆、冬瓜等则属于凉性。如果吃凉性食品,可以用生姜、花椒、茴香等作为调料,以抑制食物的凉性。
三是食补为先。药补不如食补,食物同药物一样,也是各有偏性,但食补已经足够,如果仍然有明显的症状,再用药补也不迟。
四是药补。“虚则补之”。药物的作用,就是以其偏性来纠正体内阴阳的偏盛偏衰。确实已经出现了气血阴阳亏虚,食补不能解决问题时,可以适当药补,也可以药食并用。用药膳补养是大多数人喜欢使用的方法,但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个体情况辨证进行。
用于冬季进补的食品和中药材非常多,方法也很多,现特别推荐以下三种:
1、鹌鹑:味甘、性平、入大肠、心、肝、脾、肺、肾经;可补中益气、补肾助阳。《本草纲目》中说:“羊肉能补五脏,益中续气,实筋骨,耐寒暑,消结热”,不分男女老幼,凡是五脏虚弱的人都可以食用,特别对于肾虚引起的浮肿、高血压、肥胖人群尤为合适。与砂仁、莱菔子(萝卜籽)合用,还能治疗消化不良;与枸杞子、益智仁等合用,可治疗神经衰弱,提高智力;可用鹌鹑蛋炒韭菜食用,治疗肾虚腰痛、阳痿、遗精等症。
2、羊肉:味甘、性温,入脾、肾经。羊肉有补虚劳、祛寒冷,温补气血,益肾气,补形体,健脾开胃的特殊功效,是一个适合冬季进补的很好的食材。凡是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或阳虚体质,肾阳不足,平素食欲不振,腹痛腹泻,四肢怕冷,腰酸膝软,性欲减退等,都可以通过冬季食补,达到调整阴阳平衡的目的。羊肉的做法,如果以补养为目的,通常以炖煮为好,如果再加入茴香、桂皮、生姜等调味品,则补益作用更好。
3、白萝卜:它是最普通的家常菜,但在饮食调养方面,却有非常独特的功效。白萝卜味甘、辛、性平,入脾、肺,能下气消食,除痰润肺、解*生津,和中止咳,通利大小便,所以,有句话叫做“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处方”。此外,萝卜籽也是一个调理肠胃的好药,中药名又叫莱菔子“,能宽中下气,行气消胀。
冬至已进入寒冷的冬季。这个季节正是阳气不足、寒邪旺盛的季节,极易导致呼吸道疾病、心脑血管疾病,骨关节疾病,以及各种久治不愈的慢性疾病。
为帮助广大患者安全过冬季,欢乐过新年,值年新年佳节即将来临之际,医院将于12月23日至31期间开展“迎新年送福送健康”活动。
活动期间,凡来院就诊的新老患者,免收专家挂号费;
凡来院治疗的患者,持消费凭据可领取由名老中医根据经典配方精心调制的,价值元的滋补膏方一份;
活动期间,所有检查项目半价优惠;住院患者治疗费用减免40%。
活动期间,医院特邀省名中医来院坐诊,并与医院名医专家组进行会诊,以精准的医术和精诚的服务让每位患者少花钱,治好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