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七月是我大学毕业三十年的日子,原想班级一定会组织聚会,但一直静悄悄的。后来有同学在群里发起到西安聚会,聚会的同时又可以畅游西安,也是个小小的创意。据说有同学在小范围内进行了沟通,沟通结果不得而知。
我非常珍惜大学的时光,也非常珍爱大学时结识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三年的大学时光,对我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影响比较大,一直延续到我现在的生活。
三十年是一个大数字,特别是对人的履历来说,从青年到中年,从青涩到成熟,从意气风发到知天命。意味着回忆多于未来,意味着生命的转折,意味着青春和事业的重新开启。
?
独“闯”江南
我是一个工人家庭出生的孩子,家里有哥哥姐姐,我排行老五。父亲和母亲是60年代因为饥饿从洛阳农村投奔在齐齐哈尔当空*飞行员的二伯的,在当地做了技术工人,后辗转支边到了辽宁。父母在艰苦的环境中把我们养大,我们姐弟五个人非常珍惜得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我是最小的,在我上初中和高中的时候,哥哥姐姐已经工作了,家里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我在宽松的经济条件下完成了学业。
年,我参加了高考。当年的高考懵懵懂懂,甚至不知道本科和专科有什么区别。同桌的翔子在春节后师范类提前招生考试中被录取了,上了辽师,从此过上了悠闲的日子,别人忙着复习功课,他可以自由玩耍。我的心被他牵动着,早已飞向了大学的校园。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问题,近半年多,我的脑子一直处于僵持的状态,只在高考前冷静了下来,在充满期待中静静地完成了高考。
我知道我考的不好,但已经是真实的发挥,我无怨无悔。我与大姐商量,报考什么学校,当时是先报志愿再公布成绩,最终考虑的是报好的城市、一般的学校和热门的专业。成绩出来后,我仅仅超过专科线三分。有的同学都要开学了,我的通知还没有到。当时好像并不着急,不时参加同学们的串联。突然有一天,接到了一个牛皮纸的小信封,这就是我的录取通知书了。我被扬州的一所学校录取了,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
无论怎样,算是如我所愿,我“努力”学习的结果。
母亲从遥远的地方漂流到这个城市,每次回老家探亲都要三天两夜,非常辛苦,想到我要到这么远的地方读书,非常不情愿,但拗不过我,我终于踏上了求学的旅程。
父亲从技术工人逐步转到销售的岗位后又成为负责人。做销售这个过程中,经常带着我去一些城市,从小就见到了很多城市风光和一些人际交往的事情,也启蒙了我的一些社会实践。
当然,是父亲带着我踏上去往扬州的火车的。我带着一个大皮箱子,像是电影中三四十年代从南洋回来时的场面,觉得自己意气风发,全家人和几个同学半夜送我到车站,因为只有一趟通往北京的火车,是将近凌晨一时的。没有座位,几个小时后有下车的人空出座位才能将疲惫的自己委身下来,当时就是这样,但也没觉得累,晕车很难受。
火车到达北京签票后才能转下一趟南下的列车,经过十多个小时的车程,火车终于跨越南京长江大桥到达了镇江站,在镇江经渡轮过长江到瓜州渡,再坐一个多小时汽车到达扬州。
?
初识扬州
扬州是个典型的南方小城,街道狭窄,和北方统一、单调的建筑风格相比,像个待出嫁羞涩的小姑娘。作为全国首批24个保存最完整的古城之一,多处园林和古建筑保存完好。
我和父亲听不太明白当地的方言,只好上了*包车,让车夫拉着我们俩去学校。没有见过大学的样子,到了学校大门没有什么异样,没有比较,不知道天有多高,海有多远。像一个没见过世面的的孩子,茫茫然。还好校门口有迎接的学生,辽阳的“发子”在迎接辽宁的新生,像个老大哥,我很是感动,也从此成了在校的朋友。
学校不大,进入校门后,迎面的道路两旁是绵延的梧桐树,修剪后的梧桐树展现着各种姿势,延展的树枝呈现的树荫为人们遮挡着炎热的太阳。左边斜坡瓦顶的多层建筑彰显书香大气,右边是露天体育场,一些学生在操场活动,道路正对着的楼房也是砖瓦斜顶建筑,古朴典雅。路从这座楼房绕过,经池塘,过亭榭,就是我的宿舍楼了。宿舍是两层的砖木建筑,从外侧楼梯上楼。踏入二楼走廊后,木地板的声音清脆悦耳,像是六七十年代的谍战片中的某个场景。我们八个新生一个房间,上下铺,江苏如东的、扬州的、扬中的、苏州的、陕西的、长春的,还有一个是老乡铁岭的。只是铁岭的过了一个学期就退了学,来了一个平顶山的,这是后话。
父亲把我送到学校,匆匆吃了午饭就要返程。路上已经耽误了很长的时间,还要赶回单位上班。我送爸爸到汽车站,依依不舍,当汽车开动起来时,我和父亲再也忍不住了,一个在车里,一个在车外,第一次离家,酸楚的鼻子不再听话,强忍的坚强阻止不了泪流,万般情怀和不舍都化成了泪水。
爸爸走了,我自己要坚强。
回到宿舍整理完行李,挂好蚊帐,天色渐晚,思乡的情绪又起,赶紧下楼躲在楼房的草地旁,又是一阵抽泣,眼泪不争气地宣泄。我不能让同学们看到我的无助,察觉到我的孤独,我要坚强地面对本是美好的时光。
?
吃在扬州
慢慢地熟悉了校园,熟悉了校园内外的环境。原来校园后身就是著名的古运河,古运河静静地流淌,像一个人的臂膀轻轻地挽着她,文峰塔伴在她的东侧,默默地伫立着,宣示着这里古老的历史。古运河旁,早起的小商贩们忙着用自己的家什儿把运河水舀出来往蔬菜上浇洒,让蔬菜焕发出生机。旁边就是洗漱和排放生活残余的人们。此情此景,让人感叹生活在运河边人民的生活众生相,也让我忽然明白些南方人为什么不生吃蔬菜的道理。盐水鸭是扬州的特色美食,学校周围好多卖的,典型的南方美食。我很少吃盐水鸭,初到扬州,胃还是需要适应的,当然兜里还是有些空空的。
学校的对面有一家面店,我时常光顾。面店用一个大锅将煮好的面盛到已经放好荤油和蔬菜的碗里,再浇上热汤,美味洋溢绽放,沁人心脾。菜面已经很奢侈了,多年来,想起扬州的街头小吃就是这个菜面,这也是毕业后再回去时总是想再吃一次的原因。和同学“根”一起去时,偶尔再搭配一个蛋糕和一杯牛奶,很是惬意,想想这就是原始的酒吧的感觉吧。
学校的食堂说起来有些寒酸,诺大的一个礼堂,整齐排列的是空空的桌子,没有椅子可坐,也许是学校为了让大家节省时间尽快吃完饭去学习吧,所以才用了这个办法。同学们打完饭就围着桌子站着吃,那场景也是一种奇观,不会有哪个学校是这样了吧!这种情况持续了一年多的时间,直到新的食堂投入使用。女排世界杯冠亚*决赛时,亢奋的学生们纷纷站到食堂的桌子上看电视,当郎平和队员夺冠时,伴随着激动的欢呼跳跃声,一批桌子应声倒下了。
让人记忆犹新的是学校的肉包子,食堂的肉包子是名副其实的,馅大皮薄,咬一口流油,香味足以迅速传遍全身,传染给每个人。只要食堂有肉包子,大家都会迅速抢占有利位置,争先恐后地踊跃购买。每到周日的时候,同舍的都懒得起床,于是经常派一个代表,拿着一个洗脸盆,打上满满一大盆,算是大家的早餐了。
肉包子七分钱一个,我每月有30元的生活费和17元的生活补贴,还是消费得起的,后来肉包子涨到一毛二,价格涨了,包子却没有原来的好吃了,一年多以后居然退出了食堂的主食系列。10周年在扬州聚会的时候,听一个叫雷的女生说,“咱们去吃学校的肉包子吧,肉包子真好吃!”看来这肉包子不是我们男生的独爱,女生也在暗地狂享呀。
狮子头也是食堂的名菜,只要食堂有,我基本会吃上一个的,配上标准长方形的四两米饭,虽然米很散,不像北方的米粘结、有香味,但与狮子头凑在一起,一顿香喷喷的大餐也就满足了胃的嗅觉。
偶尔晚自习结束的太迟,会约几个同学,不自觉地走出校门,找到来自安徽的挑着担子的小贩,小贩包着馄饨,不时地有学生买上一碗,也有用粮票换的。馄饨包的速度极快,几分钟一碗热气腾腾的馄饨就上来了,说笑中消失殆尽,没有卫生的概念,只想用美味填一填饥肠辘辘的肚子,然后睡个好觉。
依然记得学校外面邮局旁卖的大梨,个很大,我以前在北方没见过。梨子吃起来水分很大,一个就能吃饱,每当去邮局寄信,都会去买一个犒劳一下自己,驱赶一下馋虫。可惜毕业后去了两次都没有再吃到这种梨,不是没有了,只是没去找。
扬州炒饭现在很有名,十年前,到饭店一定会要一份扬州炒饭的。我在扬州上学时没听说过扬州炒饭,更谈不上吃过。
?
学在扬州
我庆幸选择了扬州来完成我的学业。学校的治学很严谨,师资力量很强,学风也不错。相较于北方而言,这里的历史文化更悠久,文化底蕴更深,不少文人墨客曾聚集于此。
全班42个学生,我的学号是41。学号是按照入学成绩排的,可见南方孩子的成绩都非常好。我没有倦怠的资本,只有专心学习。没有了高中时的僵化,自己选的专业,也听得进,学的开。整个学程下来,没挂过科,偶尔还能拿个奖学金。
刚入学的时候,在建筑制图的课后,老师告诉我,“你是我招进来的,你知道为什么招的你吗?”我一脸茫然,但越感亲切。后来他告诉我是因为填报志愿的字写的太好了才被录取的,我笑着和老师说
:“那是我爸爸帮我填的。”从那以后,每每见到他时,我都感到非常的亲切,心里已经成了朋友,制图课也得了高分。
李如老师是教英语的,理科的大学英语比较枯燥,越是枯燥老师越是经常叫我,也许是当时我没认真听讲,盯着黑板的眼睛不知道在想什么。虽然也顺利结业,却后悔没学好英语,以致现在一直想把英语捡起来,弥补学生时的遗憾,也能阅读一些原版文字,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交流。李如老师特别平易近人,我心里一直记得她,尊敬她。
图书馆是课后自习时的最佳选择,环境优雅,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经常在这里学习,查阅资料,以致常常爆满,经常需要早早地用书包占据位置。一次和“继”同学去图书馆,因为座位的问题和一个进修的男士发生了争执,那个男士一看就是南方人,个子不高,人也不膀,我们两个都是北方人,想着吓唬一下对方占据位置,没想到对方会点武功,我们两个都没能阻止他,还因此发生了纠纷,被告到学校,这也是一个有趣的插曲吧。
?
游在扬州
我一直说江南,只是以我一个北方人来说,这里已经是江南了。其实扬州是江北第一城,经济基础还是不错的。江南人历来瞧不起江北,一江之隔,不知道什么原因产生了这种心里变化,就像上海人永远说别人是乡下人,而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人面前又自贬三分,这都是比较狭隘的表现。我一直认为,江南在近代和历史上比较富庶,成功的商人和文人比较多,尤多美女,他们确实聪明勤劳,但地理区位优势占了主导地位,接触的信息比较多且快而已。
扬州是个宜居的城市,国庆路很有特点,道路只能并行两列汽车,两旁商铺林立,很是热闹。每次放假回家都要来这里买点礼物,当时从中英一条街贩来的电子表已经出现在这里,商贩摆着简单的地摊售卖着水货。我觉得新奇,就选购几个样式美观的电子表带回家去。
瘦西湖是扬州的名片,是镶嵌在扬州的璀璨明珠。瘦西湖因瘦而美,媲美西湖。“上建五亭、下列四翼,桥洞正侧凡十有五”是对五亭桥的唯妙写照,中秋之夜,可感受“面面清波涵月影,头头空洞过云桡,夜听玉人箫”的绝妙佳境。听人介绍,每到八月十五,每个桥洞都含着一个月亮。我没在晚上去过,自然无法证实。有一年的中秋节的晚会就是在这里排演向全国和世界播放的。每次去瘦西湖,我都要在桥上多呆一会,停一停脚步,望一望湖水,放松一下心情。
个园是清代扬州盐商宅邸私家园林,以遍植青竹而名,以春夏秋冬四季假山而胜。何园又名“寄啸山庄”,是建于清代中期的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被誉为“晚清第一园”。两座园林非常秀美,似袖珍的皇家园林,一物一景,流连忘返。
扬州还有很多著名的景点,这三处印象最深,感觉最好。毕业十年后故地重游,修缮后的景点没有了原汁原味的感觉,特别是大门及周围建筑的改造,让我感觉恍如隔世,有点陌生,密集的游客也让人少了细细品味的悠闲,但她们的美是实实在在地存在的。
?
同学少年
我们多数是68年出生的,到入学时正好是18岁的“芳龄”。青春是美好的,青春是美妙的!班级的学生多数来自江苏本地,陕西、吉林、辽宁、河南、安徽、山西、湖南、湖北、江西的同学组成一个大家庭,不同的文化交织着不同的情感,同样的年少培育着我们淳朴的情谊。
我们的住宿条件也得到了改善,住进了六层的大楼,原来的二层小楼变成了单身宿舍。每个宿舍还是八个人,学习之外,拱猪是最大的乐趣,放下书包就组上一局,快乐乐翻天。没组上局的就各屋乱串,研究着天南海北的事。
夏季和冬季同样是难熬的日子,每到这时就会想起北方的好。这里夏季太热,蚊子多,号称“十个蚊子一盘菜”;楼里的公共洗漱卫生间成了冲凉的最好去处,一盆凉水从头上淋下来,炎热的汗水顿时消失殆尽。作为一个北方人,这样冲澡是我从来不敢想象的,凉水冲澡也成了我的曾经。现在北方有一定规模的洗浴都号称搓澡的是扬州人,扬州搓澡成为品牌。我后悔当时在扬州怎么没有体验到。
看电影是例行的休闲方式,曙光厂的电影院、邗江文化宫的放映厅,还有学校的放映厅,电影或者录像一直诱惑着大家。一些青春绽放的男生不时地约着女生,女生也心甘情愿地或默不作声地接受着大男孩儿们的宠爱和撩拨。
邗江文化宫有一个露天旱冰场,“阳”是众多滑者的偶像,各种滑行姿势变换,惟妙惟肖,小巧的身躯灵巧自如。我是被他拉去旱冰场的,在他的带动下学会了旱冰,自觉也算流畅。毕业十多年后,路过当地的旱冰场,穿上旱冰鞋,居然滑不起来了,肌肉的记忆哪里去了!
“跃”是扬州近郊的,在二楼住同一间宿舍。入学的第二天,他从家带了一瓶白色的液体,我不知道那是什么,就问他,他说是米酒,自己家酿的,在这里都喝这种酒。我很好奇,就喝了一点,甜甜的,酒味也很浓。剩下的酒,没见他吃什么,一会儿就都喝光了。我真是佩服他的酒量,谁说南方人不能喝酒呀!过了一会,活跃的他没了声音,再一看,他已经沉睡过去,显然是醉酒了。没过几天,他和楼下的寝室学生闹了起来,兴起之下,他居然拿着标枪将地板戳了个窟窿。“跃”是个无拘无束的人,聪明,天马行空,总有一个话题适合他。他的思想没有约束,遇到问题经常想出一些奇怪的主意,我说,“以后我有什么事业,一定请他在一起合作”。
同宿的“铁”,当时家庭的经济条件一定是比较好,他的父母经常来看他并带来很多东西,衣着也很时尚,每天晚上他都会拿一个盆去洗漱身体,当时同舍的同学都笑话他,现在的我们其实和当时的他做着一样的事情,显然我们当时是OUT了。现在的“铁”做着大事业,人生得意,春风几时。
“忠”也有件趣事,大家都处于青春期,闭灯的时候很多人还没有睡意,就聊些夜深人静的事,好几个人说到遗精的事,多数人不知道怎么回事,有一知半解者为大家讲解,大家也依旧是糊涂,这时“忠”说,“我怎么从来没有过呢?”一本正经的,现在想想也很有趣的。据说他有一个特别漂亮的妻子和女儿,一个令人羡慕的幸福家庭。
“涛”经常抱个吉他,照着乐谱,扒拉着音弦,唱着歌,既认真又投入,但怎么也不像歌星。不知道现在他的吉他弹得怎么样了,我知道他的女儿考取的是上音音乐系并且去年留学了美国,是不是受到了“涛”的影响呢。
难受的日子还是有的。我在高中时一直坚持锻炼,早晨在家晨跑两公里,晚自习前在学校操场跑上几圈,引体向上20个以上。这个习惯带到了大学,经常到操场跑步锻炼。锻炼没能阻止细菌对我的骚扰,几次感冒让我很难受,高烧不退,我只能到校医室开药,那时没有点滴,只能吃药。夏天高温,我的身体却在发抖,只好穿上厚厚的衣服到操场上和大家打篮球,发发汗,力求快点好。一次在宿舍临窗的位置睡觉,开着窗户,第二天起床嗓子就哑了,说不出话,整整一个星期才缓过来。
我没有在学生会工作过,但学校的活动还是踊跃参与,参加演讲、参演小品各个精彩,机器人ROBOT曾引起不小的“轰动”。
这些记忆是大学中的插曲,生活是多么丰富多彩。
?
关于女生
理科的女生就是少,我班一共六个女生,六个女生又各有特点,各显芳容,成绩又好,不时成为学校男生的焦点,也是自己班级男生追求的目标。肥水不流外人田,当然这只是大家的一厢情愿,奈何不了早生情愫在外的女孩儿们。
男同学接触的女孩儿少,自然就把选择目标聚焦在自己班级和临近的班级,临近毕业,成功的毕竟是少数,多数人把这些作为了美好回忆和未来选择的定位。
?
漂亮女老师
辅导员是一个漂亮的女孩子,是教结构力学的,因为比我们大不了几岁,理科女居然有几分港星的姿色,典型的扬州美女,操着一口带有扬州味的普通话。虽然苗条婀娜,偶有温柔,但讲起话来也是很厉害的。
好像是入学的第二年她新婚,郎才女貌用在这里不太合适,这俩个人是既有才又有貌,又都是高知家庭。这是用现在的眼光来衡量过去的状况,当时大家还小,没有现在人的世故。
当时好像大家也只是羡慕,对于什么是婚姻、婚姻是什么感觉一片茫然。
老师是很浪漫很时尚的,看得出来,她是想把她在大学时的东西带给大家。入学初期,周末的晚上经常在班级组织舞会,在班级里把桌椅推到一旁,教大家跳慢二、慢三、快三,青春阳光可见一般,当时的开明也是别树一帜。
?
毕业再见
89年毕业时交通和通讯还是非常落后,记得之前在邮电局给艳打过一个电话,只几分钟,等待了足有三个小时才接通。刚毕业的几年,和一些同学通过信,慢慢地没了联系。当时同学们刚刚参加工作,结婚生子,工作在打拼,生活都不富裕,联系少也是正常。年以后,联通的成立打破了移动的垄断,手机开始陆续进入寻常百姓家,同学们的事业开始有了起色,孩子也渐渐长大,联系逐步多了起来。一天一位同学打来电话说,“你知道我现在一个月消费多少钱吗?”“我现在一个月要消费块钱。”显然元在年初已经是很大的数字了,他也算事业有成了。
陆续有了10年、20年的聚会。我和妻也参加了,携妻参观了学校,游览了扬州、南京、镇江、句容、无锡、宜兴、苏州、张家港、昆山、靖江、南通、嘉兴、上海,当地同学热情款待,我非常感动。
时间改变了社会,改变了人的容颜,但同学情没有改变。
有次“民”同学到沈阳出差,特意抽出时间做着大巴车来看我,只是简单地吃了一顿中饭,就匆匆赶回沈阳,以后再没见面。相信我们还会再见,现在我每天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