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阴阳脉诊的范围
论脉之阴阳,可分两类:一是以脉象论阴阳,一是以脉位论阴阳。
1、以脉象论阴阳
脉象纷纭繁杂,难于把握,因而从经典到历代名家,都以阴阳为总纲,列出两种、四种、八种、十种纲脉,如以阴阳为总纲,以浮沉迟数为纲,以浮沉迟数虚实滑涩为纲,或以大浮数动滑、沉涩弱弦微为纲。多寡不同,目的在于以纲脉统诸脉,以便纲举目张,把握全部脉象。
2、以脉位分阴阳
以脉位分阴阳者,又分为三种:一是以左右手分阴阳。左血主阴,右气主阳。二是以浮沉分阴阳,浮为阳,沉为阴。三是以寸尺分阴阳,寸为阳,尺为阴。寸尺诊,古已有之,但寸尺诊,又有两种:一种寸尺诊,“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关只是阴阳升降的关隘,没有长度和宽度。一种是寸关尺三部诊法。《难经》创立了这种三部诊法,关脉是占一定的长度和宽度的,就不仅仅是一条线了。那么,关脉算阳位还是算阴位?关脉可于本位有其独立病变,如右关弦,为木克土;左关弦,为木郁;左关弱,为肝胆虚;右关弱,为脾胃虚。若以寸尺阴阳脉诊论之,关脉与阳脉脉象一致时,关归于阳位;关脉与阴脉脉象一致时,关归于阴位。此时,关脉就不作为独立脉位来看待了。
3、本书所论阴阳脉诊
本书所论阴阳脉诊是指脉位与脉象相结合的阴阳脉诊。脉位指寸尺,脉象指阴阳诸脉。对于狭义阴阳脉来说,阴阳脉位定义为关前为阳,关后为阴,以关为界而无长度。“尺寸参差,或短或长,上下乖错,或存或亡”(《伤寒论·平脉法》)更加简洁明了地反映出人体上下气血阴阳的周流升降。
而广义的阴阳脉,在部位上,则将关部作为脉诊的一部分。“问曰:脉有三部,阴阳相乘…师曰:子之所问,道之根源。脉有三部,尺寸及关。荣卫流行,不失衡铨”中焦作为气机升降的枢轴,在气血变动的过程中,或参与病变,或受到累及而出现中焦病变以及关部病脉,则在诊脉治疗时不可只察寸关所异而将其忽略。此时若关部病脉病机脉象与寸脉一致,则视为阳位,反之亦然。所以,以脉位上来分,有时不能拘于寸与尺的部位,若寸脉之变迁至关,或尺脉之变迁至关,则应谨察脉证而定病因病机以及治法。
在脉象上,由于关部的参与,三部脉的差异更为细微。若此时在阴脉阳脉俱为病脉的基础上,阴脉或阳脉的脉象相对有突出表现,也属于广义阴阳病脉的范畴。
二、阴阳脉诊的起源与发展
中医脉诊学是中医学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阴阳脉诊肇端于先秦时期的《*帝内经》《难经》,经过历代医家不断完善和发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渐臻完善。
阴阳脉诊内涵极为丰富,有的按脉象的沉迟滑数等属性分阴阳,有的按脉位的浮沉深浅分阴阳,有的按寸关尺三部分阴阳,种类繁多。本书仅论述李士懋教授临床应用的阴阳脉诊,即按照寸口脉的寸关尺前后部位划分阴阳脉与阐述不同脉位、脉象之间的相互关系。下文依此范围对阴阳脉诊的起源与发展进行梳理和阐释。
1、《*帝内经》中的阴阳脉诊
《*帝内经》非一人一时所作,约成书于秦汉时期。该书没有明确提出阴阳脉部位的划分。惟有相关的“阴搏阳别”一词,显示了阴阳脉诊起源之肇始。“阴搏阳别”出现在《素问·阴阳别论》中。历代医家对此观点不一,有人把此处阴阳释为尺寸,即寸口脉的尺部和寸部。如王冰在注释该词时曰:“阴,谓尺中也;搏,谓搏触于手也;尺脉搏击,与寸口殊别,阳气挺然,则有妊之兆。”依此,我们可以认为《素问》中的“阴搏阳别”为按寸口脉的前后部位划分阴阳脉的肇始。
2、《难经》中的阴阳脉诊
《难经》开阴阳脉诊之先河,首次论述了阴阳脉部位的划分、生理脉象、病理脉象及所主疾病,在诊疗过程中更加重视阴脉的有无。
难经首次确立寸口脉寸关尺三部分位法,并在此基础之上确立了阴阳脉的部位划分。《难经·十八难》云:“三部者,寸关尺也”,即是将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又借助五行的火上、水下、土中的特性和相生关系确定了“寸关尺”所主的脏腑。如“手太阴、阳明金也,足少阴、太阳水也。金生水,水流下行而不能上,故在下部也。足厥阴、少阳木也,生手太阳、少阴火,火炎上行而不能下,故为上部。手心主少阳火生足太阴、阳明土,土主中宫,故在中部也”,即指出寸主心、肺,关主肝、脾,尺主肾,但未详细指明左右手之所主。其次,《难经·二难》首次明确提出阴阳脉在部位上的划分,即关至尺为阴脉,关至鱼际为阳脉。如《二难》所云:“尺寸者,脉之大要会也。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内,阳之所治也。”
从生理上来说,《难经·三难》指出“关之前者,阳之动也,脉当见九分而浮关以后者,阴之动也,脉当见一寸而沉”。从病理上来说,《难经·十八难》指出三部脉所主之不同部位疾病,即“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头之有疾也;中部法人,主膈以下至脐之有疾也;下部法地,主脐以下至足之有疾也”。
《难经·五十八难》论述了广义伤寒(包括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的不同阴阳脉象表现。如“湿温之脉,阳浮而弱,阴小而急”,即指出湿温病的脉象当为寸脉濡弱,尺脉小急。《难经·十难》以心脉为例,指出由脏腑之间病变的相互影响而产生的脉象变化,如“心脉急甚者,肝邪干心也;心脉微急者,胆邪干小肠也”。《难经》通过阴阳脉象来判断病情病势的轻重缓急,且在诊疗过程中更加重视阴脉的有无。如《难经·十四难》云:“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能为害。”下文又指出“所以然者,譬如人之有尺,树之有根,枝叶虽枯槁,根本将自生。脉有根本,人有元气,故知不死”。尺部有脉,肾气尚存,脉有根本,则预后较好。
《难经·十九难》指出,在生理方面“男脉在关上,女脉在关下,是以男子尺脉恒弱,女子尺脉恒盛”;在病理方面,“男得女脉,女得男脉”的病理表现为“男得女脉为不足,病在内,左得之,病在左,右得之,病在右,随脉言之也。女得男脉为太过,病在四肢,左得之,病在左,右得之,病在右,随脉言之,此之谓也”。
3、《伤寒杂病论》中的阴阳脉诊
张仲景撰《伤寒杂病论》,重视阴阳脉诊。在阴阳脉的划分过程中,或按关前为阳、关后为阴的二分法划分,或按寸关尺的三分法划分。
关前为阳,关后为阴的阴阳脉诊法较为常用。如:根据阴阳脉辨病因。如《伤寒论·辨脉法》云:“寸口脉阴阳俱紧者,法当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指出了当阴阳脉均现紧象时,阳脉紧为清邪所中,位在上焦;阴脉紧为浊邪所中,位在下焦。根据阴阳脉辨病性。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云:“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论述了风温病的阴阳脉象。又如《伤寒论·平脉法》云:“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明确指出“阳绝脉”和“阴绝脉”的脉象分别表现为寸、尺脉的短小,达不到关位。根据阴阳脉辨病位。如《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云:“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此之前后或指病之前后,初病脉即浮者为表证,久病脉乃浮者,为真气外浮。或解为关前脉浮,多见外感表证;关后脉浮,多见里证。根据阴阳脉判断病机,尤其注重阳脉与阴脉之间的相互关系。如《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云:“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脉之阳微,乃上焦阳虚;脉之阴弦,乃心阳虚无以温煦肾水,而致下焦阴寒内盛。根据阴阳脉立法选方。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以及《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根据阴阳脉判断预后。如《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中“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也可将寸口脉细分为寸关尺三部来论述。如《伤寒论·平脉法》云:“假令下利,寸口、关上、尺中,悉不见脉,然尺中时一小见,脉再举头者,肾气也。”此言下利一病,尺脉的“小见”和“不见”对于辨别肾气有无具有重要意义。《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曰:“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仲景分述太阳病寸关尺三部脉的不同脉象,寸缓为上焦之气馁弱,卫气不固,汗自出;关浮,因医生误用下法而脾胃阴虚阳浮,胃脘痞塞不通;尺弱为下焦肾气不足。
4、《脉经》中的阴阳脉诊西晋王叔和著《脉经》一书,继承和发展了阴阳脉诊,对阴阳脉做了更为详细的部位划分。《脉经·两手六脉所主五脏六腑阴阳逆顺第七》称引用《脉法赞》条文“肝、心出左,脾、肺出右,肾与命门,俱出尺部”,即指出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门的划分方法。之后又详细论述了阴阳脉诊的浮沉与寸关尺辨证。如《脉经·平人迎神门气口前后脉第二》中列举三十六条病证,均以左右手寸、关、尺的阴阳虚实来反映脏腑病变。其中有单一脏腑的病变,如“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阴实者”,为心实证;亦有相表里脏腑的病变,如“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阴阳俱实者”,为心、小肠俱实证。其中的阴阳分别指沉取和浮取。根据阴阳脉诊辨杂病:《脉经》通过参考《金匮要略》等著述,总结了多种疾病的阴阳脉象。如在《脉经·平血痹虚劳脉证第六》中引用《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条文,指出血痹证见“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根据阴阳脉诊确立治法:如《脉经·平妊娠胎动血分水分吐下腹痛证第二》云:“寸口脉微迟,尺微于寸,寸迟为寒,在上焦,但当吐耳”即是运用阴阳脉诊指导吐法的应用。根据阴阳脉诊判断疾病预后:如《脉经·诊损至脉第五》云:“掌上相击,坚如弹石,为上脉虚尽,下脉尚有,是为有胃气。上下脉皆尽者,死。”《脉经·诊百病死生诀第七》中记述了近三十种判断生死的证候要诀,如“老人脉微,阳羸阴强者,生。脉焱大加息者,死。阴弱阳强,脉至而代,奇月而死”,即是利用阴阳脉诊来判断老人的病情及预后。根据阴阳脉诊选方用药:如《脉经·平郁冒五崩漏下经闭不利腹中诸病证第五》中引用《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条文“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则曰革,妇人则半产漏下,旋覆花汤主之”。根据阴阳脉诊判断胎儿的性别:如《脉经·平妊娠分别男女将产诸证第一》云:“尺脉左偏大为男,右偏大为女,左右俱大产二子,大者如实状。”
5、《濒湖脉学》中的阴阳脉诊
明代李时珍在《濒湖脉学·四言举要》中对阴阳脉的脉位及生理、病理所主进行了详细论述。论述了阴阳脉的定位。如《濒湖脉学·四言举要》云:“初持脉时,令仰其掌。掌后高骨,是谓关上。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寸阴尺,先后推寻。区分了左右手阴阳脉的命名和预后。《濒湖脉学·四言举要》中提出:“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神门决断,两在关后,人无二脉,病死不愈。”关前一分的寸脉,左寸主心,心主血,为生之本,为“人迎”;右寸主气,为气之本,为“气口”,故称为“人命之主”。左右两手的尺脉为诊察肾阴、肾阳盛衰的主要部位,为一身阴阳之根本,故称“神门”。神门之脉无,则主不愈。列举单部脉象的病机及主病。如“寸沉痰郁水停胸”,寸脉沉多主痰、湿、水饮停于胸中,阻遏气机,导致气血不能外达;“关主中寒痛不通”,关部脉沉多主中焦有寒;“尺部浊遗并泄痢”,尺部脉沉可见尿浊、遗精、遗尿、泄泻等下焦病证。论述奇经八脉的阴阳脉象。如“阳为病,阳缓而阴急;阴为病,阴缓而阳急。癫痫瘛疭,寒热恍惚”。后又在《奇经八脉考·气口九道脉》中提到:“前部左右弹者,阳也。动苦腰背痛,又为癫痫,僵仆羊鸣”“后部左右弹者,阴也。动苦癫痫寒热,皮肤强痹,少腹痛,里急,腰胯相连痛”,明确指出了阴阳脉诊与奇经八脉病变的关系,详细地论述了奇经八脉的脉象和主病。
6、《景岳全书》中的阴阳脉诊明代张景岳的《景岳全书》,论述了阴阳脉所主的部位与病证,且在诊疗过程中尤其重视阴阳脉之间的联系。划分阴阳脉所主的部位。如《景岳全书·脉神章》云:“寸为阳,为上部,主头项以下至心胸之分也;关为阴阳之中,为中部,主脐腹胠胁之分也;尺为阴,为下部,主腰足胫股之分也。”阴阳脉的主病描述。如《景岳全书·脉神章》云:“至如尺内,洪大则阴虚可凭,或微或涩,便浊遗精。”阐述了尺脉的洪大可由阴虚所致,尺脉或微或涩,症可表现为便浊遗精。另外,“两寸滑数兮,呕逆上奔”则指出两寸滑数时,可见呕逆上奔之症。重视阴阳脉之间的相互影响。如《景岳全书·脉神章》云:“淋遗一证耳,病本在下,尺中所主也。若气有不摄,病在右寸矣;神有不固,病在左寸矣。”淋遗这一病证表现在下焦,但亦可反映于寸脉。气虚不摄之淋遗,多为肺气虚,反映于右寸脉;血虚所致之淋遗,多为心血虚,神失所养,反映于左寸脉。阴阳脉之间的相互影响,查其根本病机还须凭阴阳之脉辨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