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今年九月份首播的日剧《17.3aboutasex》被誉为亚洲版“sexeducation”(年备受好评的性教育题材英剧),不仅在日本国内备受好评,在豆瓣也收获了9.1的高分。这部只有九集的紧扣东亚性教育现状的校园剧集给笔者带来了不小的思考。
剧集名称中的17.3指初次性体验的世界平均年龄为17.3岁,该剧着墨于三名17岁的女高中生在爱与性方面的真实心情,以细腻温柔的手法开始谈论初夜,月经,身材,性行为,避孕等问题。在每集的结尾,都会有短暂的性知识科普环节。除了贯穿全篇的对性知识的科普,该剧对于身材羞耻,性羞耻,女性群体在两性关系中所受的不公待遇等一系列相关问题也花了大量篇幅进行讨论。
关于性,在东亚普遍较为保守的社会环境下,“想知道的很多但谁也不会教”成为普遍现状,这样看似“大尺度”但实则温柔简单地科普性知识的剧集的出现就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而实际上,该片中未出现任何大尺度场面,他们所在做的尝试是揭开“性教育”的议题上蒙着的遮羞布。不禁引人深思。
在面临“爸(妈),我从哪里来?”的问题时,中国父母习惯于用“垃圾桶里捡来的”“卖彩票中的”“石头里蹦出来的”这类颇具神话色彩的答案给孩子们。对“性”相关的话题讳莫如深似乎成为了大家对中国父母的刻板印象之一,我们的社会总给人以谈性色变的印象。孩子们的性知识大多来源于四处分发的无痛人流小广告,来源于网络上的只言片语,来源于“无师自通”自我探寻,却唯独极少来源于于家长和学校。即使学校里设立“生理卫生课”,这些关键的知识却也大多因为老师的“自习式”教学而被忽略,给人留下这样的知识不该被在大庭广众之下传播的错误印象。
性教育的缺位和错误造成的性知识体系缺失和误解带来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小小年龄的男孩女孩身体受到侵犯却有可能因为性教育的缺乏而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甚至不知道如何描述自己的身体部位;而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们性羞耻体现尤其明显,对自己的身体发育感到不解、羞耻甚至成为普遍现象。事实上十几岁的孩子因为好奇心去尝试探索“性”这样的行为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可是当他们缺乏正确的知识和引导,在铺天盖地的人流广告和色情信息中成长起来时,如果连父母和老师都不能给予相关的引导和帮助,又该求助于谁呢?
需要认清,性教育从来都不只应该受限于对“孩童”的教育。由于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中国父母始终不能将性教育与色情区分看待。张北川教授曾在接受柴静采访时说:“在我们的性文化里,把生育当做性的目的,把无知当纯洁,把愚昧当德行,把偏见当原则。”十分恰当地总结了当前我国社会环境下对“性”的接纳程度。在很大一部分人眼里,向小孩传达性知识就是在变相鼓励他们进行性行为,而这与他们臆想当中小孩应当有的天真形象是相反的,在这样的影响之下,对“性”的无知似乎竟变成了某种意义上“纯洁”的象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在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中解释“有效的性教育”一词:“有效的性教育可以为年轻人提供适合其年龄,符合其文化特点的,同时在科学意义上又准确无误的性知识”。当前环境下破除大众对性教育的误解仍然任重道远。
我国近年来的性教育现状如何呢?我们欣喜地看到,有很多团队数年前开始就在性教育上做出艰苦的努力,虽然苦难阻碍不断,但他们从未放弃,新的变化正逐渐呈现在我们眼前。
二
在众多为改变中国性教育现状而努力的团队中,目前最具影响力的是刘文利教授负责的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性教育课题组。
年,刘文利辞去美国大学的教职回北京师范大学任职,于年组建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性教育课题组并着手开始编写国内第一个性教育读本:《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
读本编写的依据之一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在这一读本中,刘文利及其团队选择了用“阴茎”“睾丸”“阴道”等专有名词描述生殖器官,且在描述生命孕育过程时,用插画和语言直观地描述了“爸爸的阴茎放入妈妈的阴道”等性行为过程。读本已在北京市的18所民办打工子弟学校作为性教育课程教学材料使用。(图为课题组的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