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之后,当如何养生?
《*帝内经》早已给出了入冬养生的
总原则:使志蛰、顺冬藏、无扰阳。
起居
《*帝内经》中的冬季起居原则
冬天是一年的尾声和终点。天寒地冻,阳气内藏。为了顺应冬气,我们不能扰动阳气,比如,不剧烈运动以泄阳。“闭藏”二字,乃冬天养生的根本原则。
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
到了冬天,最好在晚上十点之前就上床睡觉了。早睡养阴,养阴就包括养肾水。有些经常晚睡的人,要他早睡也睡不着,就是长时间熬夜耗阴,导致心火旺而肾水不足。早上则须待天亮了再起床。
春使志生,是立志;
夏使志无怒而蕃秀,是行动;
秋使志安宁,是沉思;
而冬则是使志伏匿,是养精蓄锐,是厚积的过程。
○使志蛰:
冬天,是一个寂静、哲思的季节,它特别能够检验人们身心宁静的能力。
一个懂得闭藏之道的人,不会太流露自己的感情和心思,更不会张扬,但在时机来临时,又往往具有很强的专注力和爆发力。知收则知放,能退方能进,闭藏与生长之道是一以贯之的。这冬天的闭藏,好像是为了自己,像个吝啬*一样保护着自己的精气神。但不是为了闭藏而闭藏,等到了春夏该释放的时候,又能厚积薄发。这一切都是遵循着自然之道,有目标但没有城府,有忍耐但没有野心。○顺冬藏:
一年中的大气,春升夏浮,秋降冬沉,秋天“收的气”,在冬天一定要“藏起来”,小动物爱藏粮食、庄稼植物藏根,人感天地气机变化,也将机体阳气敛藏于肾水之中,此是自然之道。
在一天的小周期中,夜晚就是阳气闭藏的时段,我们的阳气要通过睡眠得到蓄积补充,如果在深夜熟睡的时候老有人打扰你,你将是一种什么感觉呢?你会觉得特别难受,而且第二天会无精打采。这就是阳气不能闭藏的结果,长此以往,身体就会垮掉。夏要防暑,冬要保暖。其中足部和背部的保暖最为重要。俗话说“寒从脚下起”,人的上半身阳气要比下半身足,而脚部又是诸经络起止之处,所以要注意鞋袜的保暖,多走动以促进足部的气血运行,并养成睡前泡脚的习惯。
背部乃脏腑俞穴所在之处,如果不注意保暖,寒气极易从背后侵入人体,损伤脏腑。另外,头部虽为“诸阳之会”,但老年人或阳气虚的人最好戴顶合适的帽子保暖。
冬天也不是不能运动,适量的体育锻炼或体力劳动能促进血液循环,但尽量要以不出汗、或者微汗为度。同样,待着温室中,空调或暖气的温度也不宜过高,以不出汗为准。
汗为阴,出汗时不仅伤阴,阳气也随之泄出,气阴两伤,违背了冬天养阴潜阳的闭藏之道。
如果冬天违背了闭藏之道,主动如剧烈运动出汗,性生活无度,或被动如自汗、盗汗,遗精带下等,那么精就不足,肾水不足,就会导致春天时肝气肝血不足,生发无力。
肝又主筋,肝虚则筋肉无力为痿(包括阳痿),气血不足而厥(气血不能达四肢末端,导致手脚冰凉)。
有的人到了春天非但没有活力,还特别疲乏无力,有可能就是冬天的闭藏之道没有做好。
○无扰阳:
寒乃冬季的主气,寒邪伤人,主要体现在易伤阳气,人体的温煦气化功能会减弱,经脉气血因寒邪会凝滞不通。
所以我们的一切生活起居、工作锻炼、精神情绪等活动都当掌握一个原则:无扰乎阳。若扰阳则必影响生长。
所以,此时就不能瞎折腾,比如:有人冬季长跑、冬练三九、冬泳等等,这都是妄耗阳气的行为,是逆反自然。很多“冬泳资深人士”反驳说,我冬天运动锻炼身体很好啊,没有变差啊。
打个比方,想象一下我们将树根刨起来,暴露在地面,阳气逐渐散失,生命就会消亡,到来年的春天这棵树就不能正常的发芽生长了。这就是“无扰乎阳”的原因。
冬能藏精,就是藏住我们的根基,到了来春天,庄稼植物则阳气升发健旺,产量自高;人亦如此,冬天善于深藏阳气,来年春天健康不病。
总之,根据《内经》的指示,冬三月要以藏为主,以静为守,从形体,到动作,到心灵都处于蛰伏的状态,才能顺应冬三月的藏气。抓住冬“藏”的力量,给身体埋下种子,养根基立冬,要补冬。立冬补冬,北方这天吃饺子。饺子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季和冬季相交,「交」子之时,要吃饺子。北方吃饺子,成为「安耳朵」,意为不会冻坏耳朵。南方这天也需温补,羊肉炉、姜母鸭、四物鸡都是美味。立冬养藏「冬,終也,万物收藏也。」立冬养藏,人的状态,应如同茧蛹,有封有藏。「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所谓的冬藏,就是让阳气老老实实充满在身体中,别去打扰它。可以说冬天是一个「囤货」的季节,冬三月「藏」的好,来年开春你的基底才扎实,阳气足,精血盈,整个人都会精神饱满,少生病。具体要怎么藏呢?避寒邪,少消耗阳气收敛阳气,首先一点,不能外泄太过,天凉以后,尤其要注意保护身体里的阳气,先保证不丢,再去补养。所以立冬后,穿衣避寒很重要。秋裤袜子要穿起来了,之前也有说过,三处一定不能受寒,头、肚脐、脚踝。立冬后风也变得尖锐,中医讲「风为阳邪,易袭阳位」,什么意思呢,是说风邪这个坏分子,是阳刚的病邪,头在上,为身之阳位,风邪就喜欢去跟头硬碰硬。所以吹风受寒,先头痛,再走窜。立冬以后,本身就阳气偏弱的小伙伴、老人,帽子一定要戴起来了。立冬后,寒与火都来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建始也”,又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
立冬不仅仅代表着冬天的来临,也表示冬季开始,万物收藏,归避寒冷的意思。防住寒的同时,也不能忘记及时清除身体里可能会出现的“火”。
冬季,人们最常见的一种不适可能就是上火。
上火的原因
中医认为,导致身体“上火”的原因有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外感,如外感火邪,或喜食辛辣,或大量食用羊肉、桂圆等温热之品等;
是内生,通常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所致,如心情不畅、作息不规律等。
防寒去火各有侧重
天气冷,防伤风感冒是重中之重。中医认为,感冒的成因是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种病邪,最常见的是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
风寒感冒
多有着凉诱因,表现为怕冷、低热、无汗、鼻塞、喷嚏、流清涕、喉痒、咳嗽等症状,但喉咙多不疼,痰稀白,不口渴,喜欢穿很多衣服或盖厚被子。
风热感冒
多表现为发热重、怕冷轻,伴咽痛、无汗或出汗不畅、面红、咽痛、头痛、流*浊涕、口干、痰液黏稠呈*色,舌苔微*,舌边尖红,脉搏浅表且快。
此外,中医还分暑湿感冒、秋燥感冒、体虚感冒和时行感冒(流感)。
针对不同分型,临床常见的治疗感冒的药物大体分为3类。
解表药
发热、鼻塞、头疼
例如麻*、桂枝、荆芥、防风、薄荷、金银花、连翘等,代表性的中成药包括感冒清热颗粒、桑菊感冒片等。这类中成药主要针对感冒中出现的怕冷发热、鼻塞流涕、四肢酸痛、头痛头晕等全身症状,中医功效为“疏风”“解表”。咽痛明显、口干渴、出汗多者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清热药
咽喉肿痛、发热
例如*芩、*连、板蓝根、石膏、牛*、栀子、芦根、苦地丁等,代表性中成药有板蓝根颗粒等。这类中成药主要针对感冒过程中出现的咽喉肿痛、咽干咽痒、高热等局部火热性症状,其中医功效为“清热”“清肺热”。
止咳化痰药
咳嗽咳痰
例如川贝母、浙贝母、苦杏仁、桑白皮、桔梗、枇杷叶等,这些药物主要针对感冒中出现的咳嗽有痰症状。
针对火,中医有虚实之分:一般情况下,症状重、来势猛的属于实火,表现为有红、肿、热、痛的特点;症状轻、时间长、病情反复的属于虚火,表现为手足心热、潮热盗汗等。
治疗上,“虚火要补,实火要泻”。降虚火,主要靠滋阴降火的药物;灭实火,则要选择清泄降火的药物,比如京制牛*解*片,其主要由*连、*柏、石膏、金银花、薄荷、桔梗、连翘等组成,能清肺胃实热,缓解头目眩晕、口鼻生疮、咽喉疼痛、大便秘结等病症。
日常防住外寒内热
立冬的日常保健怎么做?
《*帝内经》中有一句话:“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意思是说,冬季风寒外袭,蓄积体内,容易日久化热。当春回大地,由寒转暖,春阳上升时,极易诱发上火,发生温热证候(小便发*、便秘、头晕、舌苔*等)。所以,日常保健的要点就是要清除这种萌芽。
针对这个问题,我国古代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给出了解决方案——创制了防风通圣散(以寒凉药物治疗热病),一直沿用至今。
针对外寒内热,现代临床通常会在辨证病人体质的基础上,开具防风通圣丸,方中麻*、荆芥穗、防风、薄荷大*、栀子、*芩、连翘、甘草等成分可以表里双解,主治外感风邪,内有蕴热,表里皆实之证。
此外,日常建议大家不妨常搓鼻根两侧的迎香穴来开鼻窍,以拇指和食指合力由上而下按揉耳廓,熬煮苍耳子、辛夷花、艾草等药物熏鼻子,这些方法都能提高身体对外邪的抵抗力。▲
编辑:朱向楠审核:潘学前监制:段红亮总监制:李阳声明:转载此文的目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业务联系▼活动策划活动赞助微电影
宣传片电视广告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