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载于《中华放射学杂志》年第8期
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受阻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usthrombosis,DVT)的主要原因之一。DSA检查是诊断下肢DVT的金标准,介入治疗是下肢DVT的主要治疗方法,但对下肢DVT的机械性阻塞原因的诊断不足。CTA具有高分辨率及广泛的应用范围,可显示病变血管,并且能显示引起血管病变的机械性阻塞原因及原发病变,已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外周血管病变的诊断。笔者搜集临床诊断下肢DVT,并具有CTA和DSA检查资料的患者,通过比较分析探讨CTA对下肢DVT机械性阻塞原因的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
我院年1月至年12月,共收治例下肢DVT患者。纳入标准:(1)经DSA诊断DVT;(2)介入治疗前有CTA检查;(3)CTA诊断有下肢DVT,并有静脉外压迫或静脉狭窄。排除标准:(1)CTA图像欠佳,达不到诊断要求;(2)CTA与DSA检查间隔时间大于3d。符合标准条件者47例,男19例、女28例,年龄18~83岁,平均(54±15)岁。临床表现:下肢肿胀、疼痛、下肢乏力、间歇性跛行、足部溃疡等。
二、CTA检查及后处理
使用荷兰Philips层螺旋CT机,患者仰卧足先进体位,以束缚带固定双下肢,采用间接法CTA,扫描方向为头足向。用高压注射器从肘前静脉注射碘海醇(含碘mg/ml)~ml,流率3.0ml/s,探测器准直16×1.5mm,螺距1.0,旋转速度0.5转/s,视野35cm×35cm~44cm×44cm,管电压kV,管电流~mA。扫描范围从第3腰椎上缘水平至踝部,疑有下腔静脉病变的患者,范围从膈顶至踝部。利用对比剂跟踪触发技术,于下腔静脉划定跟踪区域,阈值达HU自动触发扫描,若延迟s时,下腔静脉密度达不到此值,手动触发扫描。
15例疑有肺动脉栓塞的患者,采用CT肺动脉成像联合间接法下肢静脉成像,延迟28s开始胸部扫描,扫描范围由主动脉弓至膈顶,探测器准直16×0.75mm,管电压kV,管电流mA。完成胸部扫描后按上述方法行下肢静脉CTA检查。
重建层厚0.75~1.50mm,间隔0.4~1.0mm。行MPR、CPR、VR、MIP处理。
三、DSA检查及介入治疗
DSA检查及介入治疗在CT检查后3d内进行,使用Aztis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一体机(德国,西门子),先做顺行性下肢静脉造影。患者采用仰卧位,患侧小腿中下1/3扎止血带,40%碘海醇10ml,用高压注射器经患侧足背静脉注射,流率1.0ml/s。43例经股静脉或腘静脉穿刺行髂股静脉DSA检查,并且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溶栓治疗,其中7例行球囊扩张、血管支架植入术。另4例患者中,1例有介入治疗禁忌证、3例因其他原因不接受介入治疗,未行穿刺法髂股静脉DSA.4例临床诊断有较大范围的肺动脉栓塞,行肺动脉DSA检查及溶栓。
四、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CTA的诊断及DSA的诊断采用盲法,分别由1名CT室和1名DSA室副主任医师担任。采用Kappa检验分析CTA及DSA诊断的一致性。应用χ2检验比较CTA及DSA分别对左、右髂股静脉,下腔静脉,髂内静脉内血栓诊断准确性的差别。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一、下肢DVT的分布和表现
47例患者中左下肢28例,右下肢14例,双下肢5例。轴面图像血栓表现为类圆形低密度影,重组图像上范围较小的血栓表现为局部充盈缺损,范围较大则表现为静脉内细长条状相对低密度影,边缘有时可见较高密度的对比剂,部分患者静脉管径扩大。22例血栓的范围和近心端,CTA的显示较DSA清楚。下肢DVT合并肺动脉栓塞8例,其中3例栓塞发生在小分支,患者无临床症状;5例肺动脉主干栓塞,患者有胸痛、呼吸困难、咯血等临床症状。
二、下肢DVT机械性阻塞原因
1.髂静脉受压综合征(iliacv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