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精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城市与压力1
TUhjnbcbe - 2020/6/1 10:20:00
寻找最好的城市,让我带你们离开,并为它向主祈祷;因为如果它好了,你们也就好了。(耶利米29:7)因为这就是最不可思议的,尽管有丑陋的建筑,尽管有噪声,尽管有人们所指摘的一切,但大城市对想看到它的人来说依然是一个美丽和诗歌般的奇迹,是一个比任何作家讲述的都要多姿多彩、形象生动、变化多样的童话,是故乡,是一位每天都让孩子沐浴前所未有的幸福的奢侈的母亲。奥古斯特·恩德尔:《大城市之美》()01压力与城市:充满压力的城市为何于我们有益?假如我们的大脑是一座城市假如我们的大脑是一座城市,它会是一个让人难以忍受的、完全看不透的大魔窟,一个没有人愿意在那里生活的超大规模城市:宽阔的马路,狭长的胡同,随时变换优先行驶权的混乱的十字路口,还有十字路口让人抓狂的交通状况。假如我们的大脑是一座城市,那么在这个成熟且超级活跃的组织中,它的节奏也让人很难承受,这就是我们第一眼看到它时的样子。但是在重新测量、在脑中装上电极、将脑回路纳入脑电图的监控下之后,我们就会从中发现某种秩序和结构。我们用这种方式透过厚厚的颅骨去观察大脑,就好比我们从高高的塔顶俯视城市,如果我们仔细聆听,就会发现脑电图信号这种从远处就能听到的无序的声音,是有规律、有节奏的。我们对大脑这个神奇的东西研究得越多,越会发觉它的复杂程度超乎想象且让人琢磨不透——尽管现代研究人员对大脑不断进行研究,而且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神经科学的发展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我们的大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器官,它有将近一千亿条交互连接的神经,这就如同在一个城市中:有时,一件看似完全无规律的事情,随之而来的却是意想不到的秩序。大脑的一项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让它的主人适应所处的环境,为此,它必须对环境进行准确的记录与评估,它能感知它的载体在哪里生活,坚硬的头骨给了它最好的保护,让它能够极度敏感地对所处的环境做出适当的判断,主人是否有危险,现在是白天还是黑夜,主人是一个人还是跟很多人在一起,是跟朋友、家人还是跟陌生人在一起。对它来讲,它的主人是在香港、柏林还是圣保罗奋斗,或者是清晨被荷尔斯泰因的某个农庄里的鹅叫醒,这些可都不是无所谓的事情,大脑既会对这一刻,又会对比较大的时间单元做出反应,进而去评估我们是否应该长期生活在大城市之中,是否要去农村,是去一个贫穷还是富裕的地方安家,我们在那儿的舒适感是否会更高。大脑作为记忆的存储地会一直记得,我们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长大的,并将其作为我们长大以后某天与别人的谈资来存储。大脑不但发挥作用,很有可能连它的结构都会发生改变。健康风险压力我们完全受不了自己生活的地方,不停地自问,住在这里是不是一个正确的选择?我们的大脑让我们选择生活在慕尼黑或杜塞尔多夫、瑙恩或施瓦本哈尔、博登斯塔特或盖尔德海姆,这样的配置究竟是不是理想的?很多人纠结于住在城市还是农村,有孩子的大城市人或许正在通过报纸或网络物色一处位于安静的郊区或绿化得好的城郊的住所,而一部分艺术人士却很难想象城市之外的生活。还有另外一部分本来住在农村的人,他们很清楚自己为什么可以无视城市的噪声、臭味和拥挤,放弃与自然更加亲近的机会,不惜一切代价换来城市的拥挤生活。实际上,城市一直以来给我们的感觉都是一个特别令人紧张的地方,一个我们想赶紧逃离的地方。稠密的人口、粗心的行人、喧嚣的交通、飞快的节奏,城市让我们精疲力竭。几乎每一个城里人每天都能讲出一段关于城市压力的经历,每个人都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与城市压力联系起来,无论他们来自城市还是农村。此处的“城市压力”是一个能够让人对同一事物产生相互矛盾的感受的概念,它不只是负面的,也不只是正面的: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个概念引出的似乎是一个有趣的混合体,一个由观点、感情和对以往经历的回忆组成的混合体。自从工作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以来,“压力”和“压力后果”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年以来,“Burn-Out”(职业倦怠)这一概念在职场中前所未有地走红,这意味着职业中存在着持续的压力。单个工作程序的加速和密集化、电子产品的过度刺激和因此缩短的注意力时间、服务行业的迅猛增长、对越来越看不透和难以掌控的全球化公司的依赖,这些都使我们面临新的挑战。所有这些都导致人们产生不安全感、担忧和压力,我们统称为“工作压力”。这个话题非常重要,因为压力在特定情况下会损害我们的精神和身体健康,压力导致的疾病如抑郁症已经很普遍,而且是在世界范围内的。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评估结果,压力是21世纪最大的健康危机。有证据表明,城市在这方面负有一定的责任。在这期间我们了解到,城市居民的大脑对压力的反应与农村居民是不同的,城市居民的大脑似乎对压力更加敏感——这种敏感度甚至是随着他们生活和成长的城市的规模而增加的。在大城市里度过童年的人,更容易得某些特定的心理疾病,如精神分裂症。今天的神经科学证明,城市压力在这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怎样看城市?首先要声明的是:为了生活更便利,我喜欢生活在大城市。一直以来我都是这么做的,而且以后也会一直这么做。城市成就了我,本书会讲到我在城市中的经历、我在柏林的体验。柏林是我现在生活的城市,我在这儿的一家精神和心理治疗诊所工作。当然我也会讲到对其他我去过和生活过的城市的观察。那么城市生活对我都有哪些吸引力呢?我喜欢与陌生人接触,与住在同一公寓的邻居及住在我周围的房子里和我打过照面的人接触。我喜欢路人走在我所在的街道上的感觉,即便有很多汽车穿过也没有关系。我踏出家门,不用刻意地去寻找社会生活,因为它就在那里,我觉得这样很舒服。我喜欢这个城市的文化,它的剧场,三座国家剧院,许多博物馆、咖啡馆、商店、市场、广场和公园,需要的时候,我能找到每一种正确地刺激自己精神状态的方式。当然我也会反复地承受来自城市的压力。当我在城市中不能够惬意地步行时,当我在拥挤的交通中不能快速地前行时,我就会很累,开始有压力感。然后我,也可能是我的社会环境,让我意识到,作为一个压力研究者和精神科医生,也不能免于这种精神痉挛,反正我不能。因此,偶尔我也会喜欢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把大城市抛在身后,开车到柏林郊区去,这种短暂的逃离对我很有益处。比如我会定期去卢宾看我的一位朋友,他住在加兹的一个古老的农庄里,距离城市有80公里远。加兹的一个夏日,我站在房子的门廊上,鸟儿悦耳的叽叽喳喳声笼罩在我的头顶,如果你听得时间够长、够仔细,你会发现在一天中鸟儿的歌声是慢慢变化的。左右两边是一排排的树,围着公园一直延伸到远处的池塘,当风吹过时,偶尔会传来一声长长的呼啸。我的左边是一棵很高的核桃树,树底下涂成白色的长椅等待着夏日躲避骄阳的人,旁边吊着一架秋千,为风景平添了一些古铜色。这里的一切看起来都已经过时了,核桃树后面的树篱打开后是一个巴洛克式的后花园,我身后的庄园伸展着它白色的翅膀,露出了一张友好的脸。这种勃兰登堡人造景观中让人着迷的田园生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之后我就会问自己:如果我一直住在这儿,还会觉得这里的风景这么美吗?又或者只是因为它与灰色喧嚣的柏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儿的我就像其他人一样:时常会向往绿色的生活,但是却很难想象真正这样生活会是什么样。这或许也跟媒体对乡村生活的宣传有关。在一个越来越多人迁往城市、农村人口不断流失的时代,“乡村生活”至少在媒体上是繁荣的。电视台铺天盖地地播放描绘乡村的电影和电视剧,到处都是动物和绿色的大自然!此外还冒出了无数歌颂乡村之乐的杂志,它们给自己取名叫《乡村生活》(热爱自然的生活方式)、《乡趣》(乡村生活之美好所在)、《最爱的乡村》(最好的生活方式)、《乡村理念》(乡村体验和享受)或是《我美丽的乡村》(良性保护、美丽发现)。不过,这种光鲜的农村生活并不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而只是表达了一种向往,是一个很少人能够实现或者根本不想实现的梦想。大趋势却是另外一种样子:在德国,年轻人和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迁往城市,他们希望在那里得到更好的机会,更好的文化、教育机会或更好的医疗条件。可能有些人愿意在农村生活,但是他们的工作情况却不允许:西方国家的城市是通往全球化世界的大门,在那里,尤其是在服务行业有我们赖以生存的工作。在德国,大概有四分之三的工作岗位是来自服务业。因此,我们在选择居住地的时候就需要考虑是否选择在机场或城际快车车站附近。毫无疑问,城市对我们是有吸引力的,这是一种全球现象,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在离开“无聊的农村”。当然,西方国家的居民和发展中国家及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居民离开农村的动机是不一样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退了休的有钱人搬到汉堡去,是为了享受城市文化的多样性,这同中国的农民工是不同的。对于农民工来说,进城是他们的生存手段,他们已经准备好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人们迁往城市,因为城市能够许他们教育、福利及许孩子一个更加有保障的未来,为此,城里的居民甘愿住在毫无特色的高楼中,生活在现代化的卫星城市或遥远的大城市外围。事实上,在过去的几十年,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城市达到了一个全新的规模,世界范围内每两个人中就有一个是城市居民,而且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超级城市,这里指的是人口超过一千万的城市。与此同时,研究者谈到了那些没有边界的城市,其增长无节制、不正规且没有基础设施。据联合国的数据,到年,世界上大约70%的人口将生活在城市中,未来许多国家将主要通过大城市来界定自己,它们是现代社会的引擎。城市化是人类生活最显著的变化。当人们的共同生活凝聚在越来越小的空间里时,这意味着什么?这一变化对我们星球上的生命意味着什么?这些问题的解决在未来将变得越来越紧迫。因此在本书中,我会把目光一再投向欧洲之外的地方,例如我会报道中国香港的居住环境,他们在那里过着怎样的生活;同样我也会讲到巴西贫民窟的生活。但是,本书首先
1
查看完整版本: 城市与压力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