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更懂中医药
小编说:陕西铜川,是路遥《平凡的世界》中“铜城”的原型。《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就是路遥医院三楼的一间房间里完成的。在面临煤炭资源枯竭的窘境之后,作为孙思邈故里的铜川,依靠中医药资源开始转型。它是怎么做的?有什么值得借鉴的经验呢?一起来看看吧!
“雄伟的选煤楼、飞转的天轮、山一样的煤堆还有火车的喧吼”这是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描写的陕西铜川,展现了当年铜川煤炭资源的丰富。
年,铜川遇到了转折点。这一年,在国务院确定的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中,铜川市位列其中。
当旧的发展模式走到尽头,煤城铜川开始谋求转型。作为药王孙思邈的诞生地,天然的中医药资源为煤城铜川插上了转型的翅膀。
年伊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铜川命名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这份荣誉为铜川的转型之路又添信心。
一个新铜川,正在被重新塑造。
铺开一张网
孙思邈中医堂遍布城乡
遍布城乡的孙思邈中医堂
铜川市耀州区东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郭林没想到,服务中心里的孙思邈中医堂挂牌后,自己竟成了社区里的“红人”。凭借着一手过硬的针灸本领,吸引了大量患者前来就诊,甚至连西安的患者也到这里来看病。
郭林手中的数据最能说明问题。孙思邈中医堂建成后,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药使用率达到了95%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的使用率也比原来翻了3倍,日门诊量已经超过百人。
郭林的“走红”得益于铜川市的*策红包。
随着建设“健康铜川”转型目标的确立,铜川市*府决定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服务功能完善、中医药特色突出、与群众需求相适应的中医药服务网络。
铜川市中医药发展局局长石建国最终决定用“孙思邈”为即将亮相铜川城乡的中医堂命名。他认为,药王孙思邈是最能代表铜川的符号。
年10月,铜川市*府6部门联合下发《孙思邈中医堂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累计投资万元建成了覆盖全市66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孙思邈中医堂”。
郭林的“老客户”——患者张银花说:“医院,在家门口就能看中医,认准孙思邈中医堂的招牌准没错。”
截至目前,全市9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有规范的中医科、中药房,65%以上的标准化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成药、中药汤剂等中医药服务。
孙思邈中医堂建起来后,又一个*策红包砸中了郭林:“市里统一组织了去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培训班,我有幸成了第一批参加培训的基层中医。”
近年来,铜川市已选派人赴北京中医药大学接受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培训,大大提升了基层中医药的服务能力。
与郭林同期培训的孙建平如今已是尧生镇卫生院孙思邈中医堂的“掌门人”。在这个卫生院,百姓们也把“好*策”挂在嘴边。
尧生镇卫生院孙思邈中医堂,群众正在接受治疗
“现在*策太好了,开了这么多中药,都给报销了,真是大好事!”刚抓完中药的村民秦金华感叹。
在孙思邈中医堂看病抓药,当地群众只需支付少量费用,有的甚至不用花钱。这是怎么回事?
孙建平给出了答案,原来,为了推广中医疗法,提高基层群众接受中医治疗的积极性,铜川市调整了基本医疗保障*策,提高了基层中医堂中医药(汤剂)和非药物疗法应用的报销比例。贫困户就诊中医、使用中药费用全免。
目前,在各家孙思邈中医堂,中草药已%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对住院、门诊中草药(汤剂)实行%报销,对住院、门诊的非药物疗法费用报销比例也提高到60%左右,这些*策上的倾斜让广大低收入患者得到了实惠。
添上一抹色
铜川更绿了,百姓更富了
“吃饭捂着碗,走路眯着眼,看露天电影打着伞,从前的铜川是黑色的。”说起过去的环境问题,铜川人少不得要抱怨几句。
而现在,石建国最喜欢给别人展示自己存在手机里的一段航拍录像。五月的蓝天之下,丹参长势喜人,绿色的嫩芽随风摇摆,中药材种植让煤城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绿城。
位于铜川宜君县的丹参种植基地
生态变好了,越来越多的铜川人也在煤炭行业之外,找到了安身立命之处。
去年,铜川市宜君县蔡道河村贫困户段列华就尝到了甜头。种植中药材以后一亩地的纯利润能达到元,再加上*府给的一亩地元的补贴,一年的收入十分可观。
看到段列华挣了钱,其他的村民也跃跃欲试,今年,更多的村民加入到种植丹参、土荆芥的队伍中去。
贫困户刘麦秀是种植土荆芥的一把好手,特别是*府帮忙请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教授来村里讲课以后,她的种植技术明显提高。挣了钱以后,她从窑洞搬到了新房子,生活更有奔头了。
“投资低、周期短、收入高、很环保”,村支部书记胡有顺这样评价中药材种植为乡村带来的改变。
值得一提的是,“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也让村民们免去了后顾之忧。去年和今年销售季,合作社充分发挥“店小二”职能,义务为种植户与企业间搭起了“沟通桥”,保证村民的中药材有市场、卖上价,实现了种植销售“一条龙”服务。
在生产环节,第一批种苗以成本价先垫付给农户,采收完后从收购金里扣掉种苗款;在收购环节,企业与贫困户签订了中药材购销协议,并在同等条件下进行优先收购,让农户种植的药材不愁销路,同时企业每年都会根据市场价重新签订合同,将农户的风险降至最低,效益达到最高。
截至目前,全市中药材种植留存面积7.7万亩,亩以上的种植大户有32家,带动了余户、1.1万余贫困户脱贫。这些数据不断刷新着铜川的扶贫成绩。
对于石建国来说,他的体会更为深刻。他认为,中药产业给铜川带来的改变是翻天覆地的。
打响一张牌
昔日产煤区,今日“养生地”
每年的农历二月二,是铜川人纪念药王孙思邈的庙会。对于铜川人来说,孙思邈是不可不提的文化标志。
可是走出铜川,对于全国甚至海外民众来说,又有多少人知道孙思邈的祖籍在铜川?
想要让药王文化成为转型动力,就必须把孙思邈的品牌打出去。
“一代药王故里,千年养生福地。”这是铜川的城市形象宣传语,也是城市转型的支点和突破口。
当健康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模式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成为市场的“新宠”,有着天然中医药文化资源优势的铜川,自然不能错过发展机遇。昔日以煤炭建市的产煤区,开始变成了“养生地”。
铜川市积极适应游客越来越多元化的需求,深入挖掘“药王文化”品牌蕴含的养生、医药、保健、文化、旅游等资源,通过“旅游+健康”的模式,将以往单一型旅游产品向复合型旅游产品转变,着力打造休闲养生综合体。比如建立起的大唐养生园,已经成了群众休闲养生的好去处。
为了用好“孙思邈”这张牌,铜川还将举办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作为重头戏。中国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是年全国清理和规范庆典研讨会论坛活动工作领导小组报经*中央、国务院批准,同意陕西省保留的三个节庆活动项目之一。
迄今为止,铜川已经成功举办了4届中国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药王文化的影响力也从铜川走向了世界。
“年,我们举办第一届文化节,当时参加活动的本地中药企业屈指可数。”石建国说,“而年的文化节,有近百位来自哈萨克斯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企业及国内知名企业的代表来这里谈项目。”
有了举办文化节的经验,铜川在打响药王文化品牌上加快了步伐。近几年,铜川相继举办了首届海峡两岸孙思邈中医药合作与发展研讨会、中医国际传播暨“一带一路”国家中医合作研讨会,这些成为铜川建市以来最为集中、最有力度、最具影响的对外宣传和全面展示的平台。
药王山脚下,药王山中小学里正传来学生们诵读孙思邈《大医精诚》一文的声音。传承药王文化的接力棒,正伴随着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活动,交到新一代铜川人的手中。
药王山中小学的中医药健康文化手抄报展
短评
中医药五种资源优势助力“煤城”转型
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因城市个性差异,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可以说,为了转型,铜川经历了“生死变轨”,可喜的是,铜川找到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铜川的转型之所以成功,正是因为它牢牢抓住了中医药五种资源优势。
中医药是独特的卫生资源,因此铜川将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作为工作的重点,将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孙思邈中医堂覆盖到城镇乡野,在实现医改保基本、强基层目标,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中医药是重要的生态资源,因此铜川大力开展中药材种植,改善了城乡的生态环境,让“麻雀是黑的,乌鸦是黑的”的调侃成为过去。中医药是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因此在开展中药材种植的过程中,涌现了一批研究濒危中药材育种的科研型企业,成为中药科研的天然试验田。中医药是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因此,铜川充分发挥中医药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并让中医药产业成为城市转型的经济支柱,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医药是优秀的文化资源,铜川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禀赋,尤以“药王”为代表的中医药文化资源最为著名,“药王”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具有唯一性,它不仅是铜川的一张文化名片,更是一座亟待开发的宝藏。因此铜川将打造药王品牌作为工作重点,将药王文化变成与世界沟通的桥梁。
“矿竭城衰”对于一个资源型城市来说,无疑是一个可怕的梦魇,时时考验着这个城市治理者的智慧。而选择发展中医药作为城市转型的突破口,却展开了一个城市的新篇章。铜川的转型之路印证了一句话,路选对了,就会越走越宽。
新媒体编辑
徐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