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痨是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为主要表现的病症。由痨虫感染肺脏所致,具有传染性。西医学中的肺结核属本病范畴,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肺痨之疾,历代医家命名甚多,概而言之有以其具有传染性而命名的,如“尸注”“虫疰”“劳疰”“传尸”“鬼疰”等;有根据症状特点而命名
者,如“骨蒸”“劳嗽”“痨瘵”等,因病损在肺,故称肺痨。
历代医籍对本病的论述甚详,早在《黄帝内经》中即生动地描述了肺痨的主症及其慢性消耗表现。《中藏经》认识到本病具有传染的特点。唐宋时期,确立了本病的病因、病位、病机和治则。唐·王焘《外台秘要》提出“生肺虫,在肺为病”,认识到肺痨是由特殊的“肺虫”引起的。对于肺痨的病理性质,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强调“痨瘵主乎阴虚”,突出了阴虚是其基本病理特点。
元·葛可久《十药神书》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治痨专著,收载了治痨十方。明·李梴《医学入门》归纳了肺痨常见的咳嗽、咯血、潮热、盗汗、遗精、腹泻等六大主症,为临床提出了诊断依据。明·虞抟《医学正传》则提出了“杀虫”和“补虚”的两大治疗原则,至此肺痨的病因、病机、症状、治则、治法、方药已趋于完善。
本病是由于正气不足,感染痨虫,侵蚀肺脏所致的具有传染性的一
种慢性虚弱性疾患。
1.外因痨虫传染是发病的唯一外因,痨虫具有传染性,最易侵入肺脏,损伤肺阴,故朱丹溪概括痨瘵的病理为“主乎阴虚”。
2.内因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调或病后失养,情志不遂,忧思过度,或劳倦伤脾,均可导致气血不足,正气虚弱,成为痨虫入侵引起发病的主要内因,“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强弱不仅是发病的关键,也是肺痨传变、转归的决定性因素。如正气较强,则能抗御痨虫,使病变局限于肺部,而逐渐趋于好转。如正气虚弱,则往往由一脏之虚而发展成多脏亏虚,病变由轻转重。
图4-6肺痨病因病机演变图
肺痨的病位主要在肺,基本病机为阴虚,发展与脾肾两脏的关系最为密切,同时也可涉及心肝。初起病变在肺,以阴虚为主(由于痨虫从口鼻吸入,直接侵蚀肺脏,损伤肺阴),继可导致阴虚火旺,肺肾两虚,相火内炽;或阴伤及气,肺脾同病,甚则阴损及阳,故后期多发展为肺脾肾三脏同病,此外,也可涉及心肝,致肝火偏旺,上逆侮肺,甚
则肺虚不能佐心治节血脉之运行而心肝肺脾肾同病。病程长短不一,轻者及时治疗,很快痊愈,重者失治误治,病程长,可能变生他证。
(一)诊断
1.咳嗽、咯血、潮热、盗汗、身体明显消瘦。
2.常有与肺痨患者的长期接触史。
痰涂片或培养是诊断肺痨的最可靠依据。X线摄片有助于了解病情的发展程度。血沉、结核菌素试验有助于诊断。
(二)鉴别诊断
1.肺痿肺痿是由肺部多种慢性疾患,如肺痈、肺痨、咳嗽等病日久导致肺叶痿弱不用而成,临床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不具传染性。
2.肺痈肺痈是肺叶生疮,形成脓疡,临床以咳嗽、发热、胸痛、咳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为急性病,病程较短。
立即解锁专栏,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