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精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卢师兄学中医20中医药学概论第一章阴
TUhjnbcbe - 2024/10/18 21:00:00
中科荣获公益中国爱心救助定点医院 http://nb.ifeng.com/a/20180427/6536099_0.shtml

第二节五行学说

五行最早的概念,是指五方,殷商时代的甲骨文记载“东、西、南、北、中”五方的文字即可为佐证。“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中知人事”和取类比象的方法,是当时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因此,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首先是将天象的变化和地理(即物候)的变化相联系,进而认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五方和四季就是通过对北斗星斗柄位置变动与物候变化的相应关系的观察而总结产生的。《鹖冠子环流》说:“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在这里,为什么四方四季称作东春、南夏、西秋、北冬呢?这是古人在长期的观察中,对斗柄指向一方与物候变化状态之间相互联系的概括。如东与春,“東,动也,从木”(《说文》),“东方木,主春”(《史记天官书》),“春,蠢也,物蠢生乃动运”(《汉书律历志》),说明东、春在物候变化状态上的联系。如南与夏,“南方为夏,夏,兴也;南,任也。兴谓万物方兴也,任谓顺生物之性”(《尸子君治》),说明南、夏在物候变化状态上的联系。如西与秋,“西方为秋,秋,肃也”(《尸子君治》),“秋,禾谷熟也”(《说文》),说明西、秋在物候变化状态上的联系。如北与冬,“北方者,物之伏方也”(《尚书大传》),“冬,四时尽也”(《说文》),说明北、冬在物候变化状态上的联系。今据“五方之民”(《礼王制》)、“五方杂厝”(《汉书地理志》)的记载,对《易系辞》“河出图”图例的推演,又据胡厚宣氏《论殷代五方观念及“中国”称谓之起源》一书对甲骨文的考证,殷代已有中、东、南、西、北五方的概念。这就是五形概念早期的五方说。

在殷商之后的西周末年,五行概念又出现了五材说,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尚书·洪范》孔颖达疏云:“书传云:水火者,百姓之求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也,是为人用”。《左传·襄公二十七年》云:“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这正是五材与人类生活密切关系地描述,也说明五材说来源于生活实践。古人将生活物质提炼为五材,同时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上的“百物”是五材相互作用的产物。《国语·郑语》明确指出:“百物”是“土与金、木、水、火”杂合而成。

五材说之后,《尚书·洪范》对五行的基本属性作了部分概括:“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穡”。同时,把五行与五味相联系:“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穡作甘”。从这里可以看出,这时的五行的概念、含义,已超出了五种材料本身的范围了,它们所代表的已是五种抽象的功能属性了,并以此说明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内经》一书,不仅充实和发展了五行内容,还明确指出了五行和阴阳一样,是天地间的普遍规律:“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素问·天元纪大论》)五运即五行。这样,《内经》就把五行和阴阳一样看作是世界发展变化的根源了。同时,《内经》又把五行与阴阳的理论,十分具体地引入到论述人体脏腑之间的生克关系,用以阐述人体生理和疾病变化的规律。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五行的基本属性

关于五行的基本属性,《尚书·洪范》已做了一定概括,随着五行学说的发展,后世对五行的基本属性,做了许多充实、引申和发挥,现简要予以介绍。

1.木

木属阳,性温,能屈曲、伸展、升发、敷散、发生、振动,气旺于春,化风、化酸、色青,克土生火等。具有这些作用和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如日从东方升起,逐渐升高,且阳光温和,万物由夜之安静转为活跃,故东方属木。草木的果实,大多具有酸味,特别是木的果实,所以酸属木性。生长中的草木,以青绿色为主,所以青色属木。草木在风吹中,最易动摇,日常生活中想知道有风无风,首先看看草叶和树梢是否摇动,所以风也属木,同时动摇也属木。对于木性之“曲直”(屈曲、伸展),《尚书·洪范》孔颖达疏:“揉曲直者,为器有须曲直也”。意思是说,“曲直”之性是从草木做成器具过程中,发现其能弯曲、能伸展;同时,草木生长时也是有曲、有直,如树木发条,有的呈伸直状态,有的呈弯曲状态。在人体中,肝主筋,筋主司肢体的屈伸运动,肝有木之性,故肝属木,疾病中的眩晕属木,是因为眩晕时,站立不稳,有天旋地转之感,故属木病。

2.火

火属阳,性热,炎上,运动急速,燔灼,躁动、化热、化暑、化苦、色赤,气旺于夏,克金生土等。具有这些作用和性质的事物属于火的范畴。如夏季炎热,万物生长发育昌盛(躁动),故夏季属火。心主血,血色赤,故心属火。病理上的发热、口干唇焦、尿赤等属火病。阳热亢极而产生的眩晕、抽搐(动)亦属火证。

3.土

土属阴,性蒸热,能生化、承载、受纳(土为万物之母)、化湿、化甘、色黄、安静,气旺于长夏,生金克水等。万物均生化并受纳于土,故土又为其它四行之母。如长夏,自然界万物生长茂盛,但都受载于土,依土而生而长,故季节中长夏属土。又如脾胃,有受纳水谷并消化水谷而转化为营养精微,以充养全身,为人体精微来源,具有土的属性,故脾胃属土。病理上的部分水湿停留病证,属土病,因为土能生湿。

4.金

金属阴,性凉,清肃、坚敛、收杀,化燥、化辛(味)、色白,气旺于秋,生水克木等。四季中秋天万物成实凋零,为收割季节,凉爽气燥,一派收敛之象,故秋季归属于金的范畴。肺气以清肃、下降为正常生理状态,故肺归属于金。又如肠胃阴津干枯,大便燥结,皮肤粗糙而干等,均为燥证而属金气为病。

5.水

水属阴,性寒,滋润下行,主闭藏,化寒、化咸、色黑、流溢,气旺于冬,生木克火等。四季中,冬季寒冷,万物闭藏于内,故冬季属水的范畴。又肾藏精,封固而不妄泄,又肾主水之转输,类于水之性,故肾属水。水流溢于肌肤的肿胀属于水证。

五行的基本属性,是由原始的五种具体物质的属性引伸并高度抽象、概括而成。因此,它又不完全局限于原始五种具体物质的范畴,而是概括了自然界五大类事物的属性。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同样能用五行加以分析和概括。

(二)五行的相互关系*

五行不是各自孤立、静止的,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的整体。在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中,最基本的原则是相生与相克。正是这种相生与相克,才维持了五行这一整体的相对协调平衡状态。无论是缺少相生或相克(即依存,制约),还是这种相生相克不能维持正常水平(太过或不及),五者之间的协调平衡都将遭到破坏,在自然界就要发生灾害,在人体就要发生疾病。而生克的太过与不及,则称之为乘侮胜复,正如张景岳所说:“造化之几(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生克循环,运行不息,而天地之道,斯无穷已”(《类经图翼·运气》)。

1.相生相克

相生,就是相互孳生资助,相互促进。五行之中这种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的关系,称为相生关系。五行的相生关系依次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见图1)。

相克,就是制约。五行之中这种相互制约的关系,称为相克关系。五行相克关系依次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见图2)。这种相生相克是五行正常的运动变化,是维持自然界和人体协调平衡的不可缺少的两个条件。有生有克,事物才能正常地、不断地发展变化。因而,对于人体来说,生克是属于生理过程。由于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关系,所以五行中任何一行,都有“生我”和“我生”;“克我”和“我克”四方面关系。五行相生关系,又称“母子”关系,即“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如木生火,则木为火之母,火为木之子。而火又生土,故火又为土之母。所以,五行中任何一行都同时具有“我生”、“生我”的母与子的双重关系。五行相克关系,又称为“所胜”、“所不胜”。“我克”即是我“所胜”,“克我”即是我所不胜。如土克水,则土所胜者为水;木克土,则土所不胜者为木。因此,每一行又同时具有“所胜”(我克)和“所不胜”(克我)两方面关系。

由于五行中,每一行都有“生我”、“我生”、“克我”、“我克”四个方面,所以,每一行都与其他四行存在相生或相克关系。以木为例,木与火、水为相生关系,木与金、土为相克关系;又如土,土与金、火为相生关系,土与木、水为相克关系。五行缺一不可,无木则不能生火、制土,无水则不能生木、制火等等。五行中缺少任何一行,都会引起五行运动整体的破坏。所以,五行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运动整体,而这一整体正是在相生与相克的作用下,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从而决定着事物正常地发生、发展、变化,即所谓“生克制化”(见图3)。

2.乘侮胜复

前面所讲的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是五行运动的正常变化,而五行的“乘侮、胜复”,则是五行运动的异常变化,在人体即可发生疾病,在自然界即发生灾害。五行运动过程中出现“乘侮、胜复”的异常变化,是由于某些原因导致五行中某一行偏亢(太过)或偏衰(不及)所引起的。

乘侮,即相乘,相侮。相乘是以强制弱,以盛制衰,是五行中某一行太过,从而产生对所克一行克制过度的过程。出现五行相乘的原因有两个方面:①绝对偏亢。某一行由于某种原因导致其绝对偏盛,因而出现对其所克者克制过度,使被克者衰弱。如大怒之后,出现不思饮食,甚至腹胀便溏等。肝属木,脾属土,肝木过亢,则克制脾土过度,从而引起脾土虚衰,不能运化水谷,故出现上述症状。这时的土衰是由于木过亢而克制土的结果,木属于绝对偏亢(太过)。这种木盛克土太过的现象即称为“木乘土”。为区别于“土虚木乘”,一般又称为“木盛乘土”。②相对偏亢。即某一行本来处于正常水平,但其所克的一行因其他原因偏衰,从而使克者相对偏盛,导致对所克一行的过度克制。如:木本来不亢,其对土的克制是正常水平的,但由于土本身衰弱(不及),则木即相对亢盛,从而产生对土的过度克制,使已处于衰弱状态的土,进一步衰弱。这种情况也属“木乘土”,但为区别于“木盛乘土”,又称为“土虚木乘”。前者“木盛”是相乘的原因,后者“土虚”是相乘的原因。五行相乘,实质是一个相克过程,区别在于是否超过一定水平和限度。在一定限度之内即为相克,属正常变化;超过一定限度即为相乘,属异常变化。

相侮,即是反克,又称反侮,是五行中某一行过亢,从而对原来“克我”者产生的反方向的对抗制约的过程。这种偏亢,或为绝对偏亢,或因另一方的虚衰而相对偏亢。如:水克火,但当火过亢,超过了水对火的制约能力时,水不仅失去对火的制约,反而出现火对水的反方向的对抗和制约,这就是反侮(反克),称为“火侮水”或“火盛侮水”。至于因水之偏衰,使火相对偏亢,致使火来侮水,则称为“水虚火侮”。

相乘与相侮在五行运动的异常变化中,常常是同时出现。在五行出现相乘情况时,盛者即可反侮于“克己”者。如木盛乘土,土气必衰,土衰不能生金,则金衰,金衰不能制木,一方面致使木气更盛,另一方面亢盛之木即可反侮于金(木乘土侮金)。在五行出现相侮时也一样,盛者即可乘己之所胜(我克者)。火盛侮水,水不制火,则火无所制,必乘己之所胜者一金(火侮水乘金)。因此,相乘相侮是密切相关的。《素问·五运行大论》对此做了明确地阐述:“气有余,则制已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已所不胜,侮而乘之,已所胜,轻而侮之”。

五行胜复。胜、复又称胜气、复气。胜复实质就是亢与制,但其中包含着两个制约的过程。胜是五行运动的异常变化,而复则是五行自身对异常变化的自我调节(制其胜),以达到五行的总体平衡,如朱震亨所说:“气之来也,既以极而成灾,则气之乘也,必也复而得平”(《丹溪心法·亢则害承乃制》)。对胜复,张景岳解释说:“彼来胜我,故子必起而报之,故谓之复”“因胜而报者谓之复,胜复相仍,本无罅隙”(《类经·运气》)。因为“凡有所胜,必有所败,有所败,必有所复,母之败也,子必救之”(《类经图翼·运气上》)。如水太过,则必乘(胜)于所克之火,使火衰弱,而火之子土,即起来对水加以制约。其中土(子)制水的过程就是复。所以张景岳说:“復者,报复之义”(《类经·运气》),即“子报母仇”。从中可以看出,胜复包含着两个制约的过程,一个是“彼来胜我”,一个是“子必起而报之”。

五行胜复在自然界气候变化中尤为明显,如大寒(凉)之后,必出现大热(温);大热之后,必有大寒。闷热天气经过一定时间后,必随之而出现冷雨凉风。五行胜复程度是彼此相应的。有胜则有复,无胜则无复,胜甚则复甚,胜微则复微。

3.五行的本化与兼化

五行的本化,是指五行中每一行自身基本属性所应出现的征象,为其本身所固有的表象。如,动摇不定即是木的变化。又如,湿盛身体重着不移,臃肿胀满为土的变化,等等。而兼化是指五行中出现二行以上的气化表现称为兼化。如高热(火)病人,同时出现恶寒战慄(水)之象,即为兼化。刘完素说:“所谓五行之理,过极则胜已者反来制之。故火热过极,则反兼于水化”(《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刘氏又说:“夫五行之理,微则当其本化,甚则兼有鬼贼”(《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总之,五行之理,亢而不极则表现为本化,亢极则出现兼化。简言之:微者本化,甚者兼化。

兼化的出现,大致有两种情形:①兼其相生者即同气之化;②兼其相克者即异气之化。如:热(火)极生风(木),即是火极而兼木化。又如“诸热瞀瘈,……疼痠……”(《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诸热瞀瘈”为火病,而疼痠为木病,木即为兼化,此由于火亢极则制金,金衰则不能制木,致使木旺而为兼化(火与木为相生关系)。火极似水,以及木极似金,金极似火等,即属“己亢过极,则反似胜己之化”(《素问玄机原病式·自序》),属相克及异气兼化。火极兼木化,则属于相生及同气兼化。一般说,同气兼化多见,异气兼化少见,二者有着本质区别,即异气兼化中之兼化征象均为假象,如水极似火,则火为假象,实非真火;而同气兼化则本化与兼化,实为两行本化相兼,如木、火多兼化,水、土多兼化。以五行化生之六气言,则风、火、暑、燥(温)多兼化,寒湿多兼化。

总之,五行生克及互生互克是维持五行正常运动变化的决定因素,而乘侮胜复则是五行运动变化的异常状态,及在异常状态下的自我调节过程。而五行的本化与兼化则是五行自身的基本功能和属性在运动过程中表现出的征象。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主要用于阐述人与自然界的整体关系,脏腑功能及其整体关系,五脏病理及其相互影响,用于指导辨证,确定治法等,兹分述如下:

(一)论证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整体

五行学说认为,自然界中的万物均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构成,而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是在五行运动变化支配下出现的。人做为自然界中的一员,当然也不例外地受五行的支配。所以,既可用五行的基本属性去归类自然界万物,也可用五行的基本属性归类人体。尽管自然界的事物和人体脏腑器官彼此之间是毫不相干的,但按不同的五行基本属性,都可以归纳于五行之内(见下表)。这样,就建立了自然界内部和人体内部以五行为枢纽(中心)的整体联系,如五行中“木”,将自然界的东、风、青、春、酸等与人体的肝胆……统一为一个整体等等。这是中医学天人一体观的理论依据之一。从这一思想出发,中医学认为,自然界的正常或异常的发展变化,都直接地对人体的健康与疾病发生影响。如五行化生的五气(风、火、湿、燥、寒)就是直接地影响着人体的健康和疾病的发生。

(二)概括五脏的气化功能及其整体关系

五行学说将人体五脏分属于五行,以五行的基本属性和相互关系,概括五脏的部分生理功能和五脏之间的相互联系,并说明五脏是一个统一整体。

1.概括五脏的气化功能

按五行基本属性,五脏中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木性伸展、通达、敷散,肝属木,所以肝有喜条达、恶抑郁的特点,具有疏泄气机的功能。火性炎热、红亮、色赤,而主上升,心属火,所以心有上升、润泽面容的特点,具有主血脉的功能。土性受纳、生化,为万物之母,脾属土,所以脾有受纳、运化水谷(仓廪之官)和生化营养精微的特点,具有生化气血的生理功能。金性清肃敛降,肺属金,所以肺有以清宣下降为顺、壅滞失降为逆的特点。水性寒,主下行、闭藏,肾属水,所以肾有藏五脏六腑之精的特点,具有气化的功能。

2.概括五脏气化的相互关系

按照五行生克制化的观点,五脏之间是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并以此维持五脏气化功能的协调平衡。

按五行木、火、土、金、水、木的相生顺序:木生火,肝(木)对维持心(火)的正常功能,有资助作用,肝藏血,心藏神,神赖血养,血藏于肝而养心神。火生土,则心对脾有资助作用,心主血,脾统血,二者相辅相成,才能血行正常。土生金,肺金恶燥,必得阴精以滋润,而脾能“散精,上归于肺”,即是补脾益肺治法(即培土生金)的道理之所在。金生水,是指肺(金)有资助肾(水)的作用,肾主水的气化,而肺有“通调水道”的作用,“通调水道”,以助水的气化,所以,肺即有生肾之义。水生木,肾藏阴精以滋养肝木,肾水不足,则肝阳(或火)即偏亢,或上炎,或化风内动,补肾阴(水)即可平肝木之亢。以上是以五行相生关系阐述五脏在气化(生理)方面的相互资助的整体关系。

按五行相克顺序:金、木、土、水、火、金,则肺制肝,肝制脾,脾制肾,肾制心,心制肺。肺的肃降,可以抑制肝的升发太过(如不使肝阳上亢)。肝的疏泄条达,可以抑制脾气的壅滞,使脾维持正常运化水谷的功能而不致停饮停食。脾主运化水湿,可以制止肾封藏过度而造成水饮停聚与泛溢。肾水上济心火,不使心火亢盛上炎。心火之温煦,可以抑制肺金的清肃太过。五脏就是在相互资助、相互制约的运动变化中,维持着正常的气化功能和整体平衡。

(三)概括五脏病变及其相互影响

1.用五行基本属性概括五脏病变

木性升发、化风、动摇,故肝的病变可出现肝火(阳)上冲,内风,眩晕振掉等症,所以《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火性炎热、上行,故心的病变可出现红肿热痛的疮疡,口舌生疮,咽喉肿痛及血热妄行的吐血、衄血等。土性主静,主化生,故脾的病变可出现水湿停留,脾气壅滞的痞满,及水谷不化之泄泻等。金性燥,主收敛、清肃,故肺的病变可出现肺燥咳嗽,气上逆之喘促,肺气壅遏之喘满等。水性寒,滋润而下行,主静主藏,故肾的病变可见水肿(下肢),肾阳不足之寒证,及肾虚封藏失司的遗精早泄小便频数等。

2.用五行概括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传受)

由于五脏之间是一个统一整体,所以任何一脏的病变,都可能影响其他一脏,即一脏病可以传至他脏。五脏病变相互传变有一定规律,按五行学说予以概括则分为相生关系的传变和相克(乘、侮、复)关系的传变。

(1)相生关系的传变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犯母”这两个方面:①母病及子是指五脏病变,从母脏传及子脏。如脾(土)病传肺(金),脾为母脏,肺为子脏(土生金),为脾病而及于肺。如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聚而为饮,饮邪犯肺,发为咳嗽,喘促等,即为母病及子。以此类推(见图1)。②子病犯母(又称子盗母气),是指五脏病变由子脏传及母脏。如:心(火)病传肝(木),木生火,肝为心之母;心病及肝,即为子病犯母。如:心血不足,不能养肝,致使肝阳偏亢为病,即为子病犯母。余者类推(见图1)。

(2)相克关系的传变包括乘、侮、胜、复。乘、胜、复实质是一个,即克制太过。按五行相克顺序传变,肝乘脾,脾乘肾,肾乘心等,即肝病传脾,脾病传肾,肾病传心等(见图2)。侮则是反克,按五行相克顺序的反方向传变。如金克木,木气过亢则反克于金,中医学中的肝火(木)犯肺(木火刑金),即为木侮金,是肝先病而后传之于肺(见图2)。

五脏病在生克关系的传变中,五脏相生传变的母病及子,一般为病较轻浅易愈;子病犯母,一般为病深重难愈。五脏相克传变中,相乘传变为病多深重,相侮传变为病多轻浅。

应当指出,以五行学说概括五脏的生理、病理及其相互影响,只能说明五脏的部分、而不是全部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四)用于指导辨证

1.以五行归属四诊资料、确定病变所属脏腑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体内的五脏病变必然反映到体表,而出现一系列证候表现。因此,可以通过在外的证候表现,推断五脏的病变。即“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灵枢·本脏》)。临床上通过四诊可以获得内脏病变的“外应”,即病情资料,通过五行归类,初步推测病变所属脏腑。如病人面见青色,脉见弦象,即可初步确定属肝病,因为青属木色,弦亦属木,肝属木,所以属肝病。如果面赤、口苦、脉洪等,即可知为心火病证,因为赤属火,苦属火,洪脉亦属火,所以属心病。面黄、口甘等,为脾病,因为黄属土,甘亦属土,脾属土,所以为脾病。

2.以五行生克分析四诊资料,判断病证顺逆

临床上应用五行生克来归纳分析四诊资料,从而判断病证预后顺逆,主要是分析望诊与脉诊所得的资料。一般来说,色脉相合者,病情平稳。所谓色脉相合,即指色和脉应属五行之中同一行。如肝病,肝属木,则应见青色(木)和弦脉(木)。肾病,肾属水,应见黑色(水)和沉脉(水)。心病,心属火,应见赤色(火)和洪脉(火)。色脉相合,主病顺。

病证与色脉相生者,主病向愈为顺。如肝(木)病,水生木,若得沉脉(水),为相生之脉,为顺,病证一般预后良好。若心病得肾(水)之沉脉,为相克之脉(水克火),为病逆。脾病而面见青灰色,为木克土,为病逆。即脏与色、脉相克者,一般预后多不良。总之,从脏腑病证与所现之色脉的相合、相生、相克与否,可以初步推断病证预后的善恶顺逆。

3.以五行生克概括五脏病机

以五行学说来分析概括脏腑病变机理,亦是中医学常用的病证分析方法。有关这方面内容在前面已经陆续涉及到了,这里简单介绍一下。用五行归纳脏腑病机,有如肝木乘脾、水(肾)不涵木(肝)、肝气犯胃(木克土)、肝气犯肺(木侮金)、土不生金(脾肺两虚),水亏火旺(肾水不足,不能上济心火)等等,都是中医学常用的分析病机和辨证方法。

(五)用于确定治疗法则

1.用五行相生关系确定治疗原则

用五行相生关系确定治疗原则,主要是指母子补泻法,即《难经·六十九难》所说:“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原则,所谓“虚则补其母”,即补本脏之母,用于本脏虚证,如肝木阴虚,不直接补肝,而是补其母——肾水,水能生木,从而达到补肝的目的。肺金不足,可补其母——脾土,土能生金,从而达到补肺的目的。所谓“实则泻其子”,即泻本脏之子,用于实证。如肝木气盛(阳亢等),可不直接泻肝,而是泻其子脏——心火,以达到泻肝之目的,因为子能令母虚,子夺母气,从而使其母脏之盛气得以平复。运用中,可根据实际病情,或单纯补母、泄子,或母子兼顾。在针灸学中,“虚则补其母”,则凡是某经虚证,即可单补其母经或本经母穴,如肝经虚证,则或补其母经——肾经合穴(水穴)阴谷,或补其本经合穴(水穴)曲泉。“实则泄其子”,则凡是某经实证,即可单泻其子经或子穴。如肝经实证,可取其子经——心经荥穴(火穴)少府,或本经荥穴(火穴)行间。

除“母子补泻法”外,还有滋水涵木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等。滋水涵木是滋养肾水,以养肝木,又称滋肾养肝,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或肝阳偏亢之证。培土生金是补脾气以益肺气,即补脾益肺,用于脾虚肺虚之证。金水相生是补肺滋肾,用于肺肾阴虚之证。“金能生水,水能润金”(《时病论》卷四),金水相生,肺肾同治。

2.用五行相克关系确定治疗原则

用五行相克关系确定的治疗原则,主要是指抑强和扶弱两方面,即亢则平之,衰则益之。如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泻南补北等。抑木扶土是疏理肝木,补益脾土,即调理肝脾,用于木盛乘土,木郁土壅之证。培土制水,是温补脾土,以制肾水,用于脾肾阳虚,不能化气行水之证,治当脾肾兼顾。佐金平木,是清肃肺金以平抑肝木,用于肝火亢盛,肺失清肃之证。泻南补北,即泻南方火,补北方水,心属火,火在五方为南,水为北,肾属水,即滋阴降火法,用于肾水不足,心火亢盛之证。

五行学说在治疗中除上述应用外,还用于情志疾病的治疗,如悲能胜怒(金克木),怒能胜思(木克土),思能胜恐(土克水)等,就是用情志的五行所属和相克关系,以情志治疗情志疾病。

(六)五行学说在医学其他领域中的应用

五行学说还用于对十二经脉及其井、荥、俞、经、合穴的五行归类。即手太阴经和手阳明经属金,足少阴经和足太阳经属水,足厥阴经和足少阳经属木,手少阴经和手太阳经属火,足太阴经和足阳明经属土,手厥阴经和手少阳经属火(相火)。井、荥、俞、经、合穴分别属于木、火、土、金、水五行。

五行学说,还将人按其不同属性归为木形人,火形人,土形人,金形人,水形人五种,并指出各自不同的生理、病理方面特点(参见《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这种对人群的五行归类,在中医学中的意义,尚待进一步研究。

第三节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关系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都属于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的范畴。二者既各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阴阳学说研究的是事物的一般属性和运动规律,是把世界划分为阴阳两大部分进行分析研究的。五行学说研究的是事物的特殊的具体属性,并把世界划分为五大部分进行研究的。

虽然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各有自身的特点,但二者又是相互交叉联系的,阴阳中有五行,五行中有阴阳。由阴阳所概括的两大类事物,亦包含着五行归类,如一年四季:以阴阳言,则春夏属阳,秋冬属阴。而阳中之春夏,以五行言,则春属木,夏属火;阴中之秋冬,以五行言,则秋属金,冬属水等等。又如:五行中木有阴木、阳木,火有阴火、阳火,土有阴土、阳土,金有阴金、阳金,水有阴水、阳水等。因此,阴阳与五行是相互包含的、密切联系的,其本源都是“气”,因此《春秋繁露·五行相生》对此做了比较恰当的概括,即“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明·张景岳认为阴阳与五行是“气”与“质”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气非质不立,质非气不行。行也者,所以行阴阳之气也”《类经图翼·运气上》。这是对阴阳和五行关系的更明确的认识。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作为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自发的辨证法的中国古代哲学,被引进中医学这门自然科学领域后,对中医学理论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无疑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至今仍为中医学所广泛应用。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都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并在对立统一中运动变化。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天人一体、脏腑及其所属器官组织一体的整体观的理论基础;也是人与自然界(天)形成有机整体联系的枢纽。

阴阳五行学说做为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由于受当时自然科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我们在应用阴阳五行学说时,不应仅仅停留于阴阳五行的抽象概念,公式化地机械搬用,要从临床实际出发灵活运用,从而进一步丰富中医的临床实践,并逐渐将其上升为理性认识,为中医学理论上的发展做出贡献。

复习思考题

1、简述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2、简述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简述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4、简述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5、试述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关系。

1
查看完整版本: 卢师兄学中医20中医药学概论第一章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