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精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寒露,只说杞菊地黄丸,还你星眼如波
TUhjnbcbe - 2024/8/29 18:13:00

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寒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天气由凉转寒,秋露将凝而为霜,故有“寒露”之名。

同为秋露,“露凝而白”是白露,水凝而为露,表征天气转凉;“露气寒冷”是寒露,露将凝而为霜,表征天气转寒。民间谚语说:“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此言何意呀?

依医理,浊阴在下,清阳在上,寒从脚下起,热从头上散。随着阳气内收,寒露养生在不露身之外,还须注重足部保暖,以免寒从下生。

寒露三物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这里面有两味中药,分别是蛤蜊和菊花。九月也称菊月,菊花是寒露节气最有代表性的一味中药,在此就“菊花”与亲们谈谈。

01

若识花性

菊花,是花中药性最复杂的一味常用药,历代医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难在家族成员众多,而难在识性味阴阳。一提到菊花,就敢于言辞者,深者见其深,浅者见其浅而已。如若你以为不然,在下有个问题要请教。

曾有一位故人跟我说,中医告诉他服用菊花茶,但是,特别交代要用开全的菊花。请问这其中的道理何在?

明代医学大家,李时珍说:“天地赋形,不离阴阳,形色自然,皆有法象”。在下以为,这个问题,须以“用药法象”的原理才能解答。

花,开在植物的顶端,且质轻,向阳生长开放,取类比象,为向上、向外的生发之象,即春生夏长之象(法象于阳)。在药物的升降沉浮之性中主升浮,有“诸花皆升”之说,入药多主宣扬疏泄,偏治人体上部、外部的疾病。这是花类入药的共性(旋覆花除外)。

因为百花开于春,“诸花皆升”这个观点所以成立。菊花为秋天之花,禀秋收之气,即阳明燥金凉降之气而开放,得秋金凉降之气足,兼有沉降之性(法象于阴)。清代药物学家,张德裕《本草正义》中说:“凡花皆主宣扬疏泄,独菊花摄纳下降”。

因此,菊花是花中可升可降、可浮可沉之药。与升浮之药同用则升浮,与沉降之药同用则沉降。升浮则治肺,沉降则治肾,在中则治脾。

花蕾,处于含苞待放、蓄势待发之时,富有生发之气,在药类法象中,归属于春的“温升生”一类;开全的花,已是强弩之末,接下来是走向凋谢,处在阳极生阴之时,生发之气已向收藏之气转变,在药类法象中,归属于秋的“燥降收”一类。

中医采药讲究时候,“失其时,则性味不全”,“花未全开月未圆”之时,是生发之气最纯的时候,过犹不及,物极必反。花为阳,花蕾为纯阳(气主升浮),开全的花为阳中之阴(气先升后降)。两者不分好坏,只讲因病与药。

综上所述,凡用春夏之花,必然是取其阳性(辛甘淡、温热、升浮);凡用秋冬之花,必然是取其阴性(酸苦咸、寒凉、沉降)。因此,春夏之花,用花蕾,则清阳之气最足;秋冬之花,用开全的花,则阴阳之性两全。

现在,我们再来看物候中的“菊有黄华”。“华”是盛开的花,这里是指黄菊花。《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菊有黄华,草木皆华于阳,独菊华于阴。故言有桃桐之华,皆不言色,而独菊言者,其色正应季秋土旺之时也”。这段话中蕴含了黄菊花之性,可分解为两条:

其一、“草木皆华于阳,独菊华于阴”。意思是说,草木之花皆禀受阳气而开放,独有菊花禀受阴气而开放。这说明,黄菊花禀秋金凉降之气,其气清肃,能制风木之火热(如平肝火、治外感风热)。

其二、“其色正应季秋土旺之时”。中医认为,每个季节的最后十八天为季月,为脾土当令之时,医圣张仲景说“四季脾旺不受邪”,即是指四季中的季月。五色入五脏,黄菊花,色应晚秋季月土旺之时,兼得土气而归脾经。

综合上两条,黄菊花得金、土二气最足。清代名医,张志聪《本草崇原》中说:“菊禀金气,而治皮肤之风,兼得阳明土气,而治肌肉之湿也”。比如,有一种风湿阻滞经络,出现皮肤无知觉,肌肉麻木、疼痛的病证,中医名为“风湿痹”,若久治不愈则会流注关节。此证就是黄菊花的适应证。

菊花种类繁多,有“菊之品九百种”之说,难以尽述,就此简归为三类:

①白菊花味甘、微苦,性凉,多用于清肝明目。

②黄菊花味甘苦,性微寒,多用于疏散风热。

③野菊花性味苦寒,多用于清热解毒。

白菊花归肺、肾两经,为气分之药;黄菊花、野菊花兼入脾经,为血分之药。临证使用时,还可以黄、白各半,相须为用。

02

若论眼神

寒露节气,肃杀之气正浓。古人云:“阳气主生物,所乐也;阴气主杀物,所憾也。故春葩含日似笑,秋叶泫露如泣”。中医说秋主悲,“秋叶泫露如泣”这个景象,像极了林黛玉的“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林妹妹的眼睛很美,就是多了一些悲愁,是个病美人的眼神。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眼睛好看,历来是评判美女的标准之一。金庸先生笔下美女如云,如“星眼如波”的包惜弱;“明眸皓齿”的穆念慈;“眉目如画”的南兰;“双目晶晶”的霍青桐。哪一双眼睛不曾迷倒过万千少男少女?

更不用说“双目犹似一泓清水,眉目间隐然有一股书卷的清气”的苗若兰;“灵亮慧黠,炯炯有神,盈盈水瞳不带泥尘气,妩媚而多情”的赵敏;“双目湛湛有神,眼睛中却隐隐有海水之蓝意”的小昭了。

不知你发现没有,这些美女的眼睛之所以令人心神向往,并不是因为有多么大,也不是因为双眼皮还是单眼皮,更不是因为眼睫毛长短,或眉画出了什么形状,而是因为明亮“有神采”。

明亮有神采的眼睛,回眸一笑百媚生,在顾盼生姿中,一顾倾人城,二顾倾人国。晦冥幽暗的眼睛,在眼波转盼中,一顾迎风流泪,二顾酸涩干痒,三顾红肿热痛,四顾头晕眼花......如此这般,还想做万人迷,如同白日在做梦。

03

若要目明

你想拥有一双灿若星辰的眼睛吗?若想的话,我们就来看看“杞菊地黄丸”是否可以帮助到你呀。

熟地黄(八两),山茱萸(四两),怀山药(四两),茯苓(三两),泽泻(三两),牡丹皮(三两),枸杞子(二两),甘菊花(二两)。

方中的前六味药,即是闻名于江湖的“六味地黄丸”,本方的故事须从此说起。

六味地黄丸由宋代医学大家钱乙所创,脱胎于医圣张仲景的肾气丸,流传至今,历经千年,被称为补阴方药之祖。其它地黄丸系列,都是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味而来的。

例如:

①知柏地黄丸,是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入知母、黄柏,突出滋阴降火。

②麦味地黄丸,是加入麦冬、五味子,突出滋肾敛肺。

③归芍地黄丸,是加入当归、杭白芍,突出滋阴养血。

④杞菊地黄丸(即本方),是加入枸杞子、甘菊花,突出养肝明目。

⑤桂附地黄丸,是加入肉桂、附子,用于温补肾阳,等等。

六味地黄丸配伍非常巧妙,有一个三补三泻的特点。熟地黄滋阴补肾,山茱萸养肝补肾,怀山药健脾补肾,称为三补,补肝、脾、肾三脏之阴,但以补肾阴为主;泽泻泄肾浊,茯苓渗脾湿,牡丹皮清肝热,称为三泄。总归,补大于泄,所以还是补。

请问亲们,你补身体是怎么补的?中医用补法,不是一味的用补药填塞,而是“补不足、损有余”,攻补兼施,补中有泄。补是补虚,泄是泄邪,补中必须有泄才能推陈出新,以达到补的目的。六味地黄丸即是用补法的经典之作,用于滋补肾阴。

如何判断肾阴虚,还是肾阳虚?这是亲们必然要过问的问题。阴虚则生内热,阳虚则生外寒,这是两者的根本区别。肾阴虚的人,具体会出现如下症状:

①怕热,五心烦热,失眠多梦;

②咽干舌燥,喜凉饮;

③腰膝酸软,不耐久力;

④形体消瘦;

⑤皮肤干燥,易生皱纹;

⑥颧红,脸是绛色;

⑦头晕耳鸣,牙齿松动,白发脱发;

⑧尿频而色黄,便秘;

⑨男子遗精盗汗,性欲亢奋;女子月经提前、量少,阴道干涩,性交痛,等等。医生诊病可见舌质红,少津无苔,脉细数等。

反之,则为肾阳虚。

有了以上基础,本方就不难理解了。杞菊地黄丸出自《医级》,是在六味地黄丸中加入了枸杞子和甘菊花(白菊花),在补肾阴的基础上,突出养肝明目。用于治疗肝肾阴虚引起的眼疾,症见目赤肿痛,羞明畏光,迎风流泪,视物昏花等。

肾阴为一身阴气之本,且肝肾同源于下焦,为子母关系,肾阴是肝阴之母。若母亲肾太贫穷,无力供养孩子肝,在中医里叫“母病及子”;若孩子肝过度透支,向母亲肾索取过多,在中医里叫“子盗母气”。两种情况,都是彼此连累,一损俱损,皆为虚证、不足之证,治疗的办法是“虚则补其母”。

说了大半天,肝肾和眼睛有什么关系呀?五脏皆开窍于五官,其中“肝开窍于目”,目为肝之外候,眼睛的疾病是肝的问题表现在外之象,“肝虚则目晃晃无所见”。斩草要除根,治病要治本,所以,本方立足于补肾水之母而养肝血之子,使“肝受血而能视”。

文/韦德建

本文来自《中国中药》

1
查看完整版本: 寒露,只说杞菊地黄丸,还你星眼如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