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头子60岁了,以前很容易入睡,但现在却常常彻夜难眠。这是老年人普遍面临的问题。人们通常认为,随着年龄增长,觉的时间会减少。然而,专家提醒,老年人的失眠问题应该引起足够重视,特别是当它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时,不应忽视。
睡眠障碍在老年人中十分常见,研究显示患病率高达60%。医院的滕士超主任指出,睡眠障碍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睡眠节律紊乱,影响睡眠质量的异常情况,这属于与睡眠相关的一类疾病。
老年人的睡眠障碍通常有以下主要因素:生物钟改变:随着年龄增长,体内生长激素和褪黑素的分泌会下降,内分泌的变化会使老年人的生物钟提前。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老年人在傍晚六七点时感到困倦,而在凌晨三四点会醒来的原因。
夜尿增多:老年人的夜尿增多通常是由前列腺增生引起的。除此之外,老年人的肾脏浓缩功能减退,特别是伴有高血压、动脉硬化、肾功能不全等疾病的老年人,也会导致夜尿增多。频繁夜尿会导致早上起床后再次入睡困难。
身体能量消耗少:老年人的关节逐渐退化,许多体力活动无法进行。在能量消耗较小的情况下,不容易感到疲劳,也不容易产生困意。特别是午睡的老年人,晚上更容易失眠。
疾病或药物带来的副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身体的器官逐渐退化,基础疾病也会出现。心脑血管疾病、偏头痛等都会导致身体不适,影响晚上的睡眠质量。此外,长期服用一些药物,如常见的糖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等,也会引起失眠。
诊断失眠,不能“凭感觉”失眠并不仅仅指简单的睡不着觉。
根据定义,失眠是指在有适当的睡眠机会和环境的情况下,频繁和持续地出现入睡困难和(或)睡眠维持困难,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感到不满意,白天产生不良影响的主观体验。
在临床上,诊断失眠有两个核心标准:一是睡眠异常症状,二是与失眠相关的日间功能损害。具体诊断步骤包括病史采集、了解睡眠状况、是否有睡眠日记、进行量表测评、客观评估和确诊失眠。
简单来说,若你每周有天出现入睡困难、早醒、睡眠维持困难、睡眠时长不足等症状,且持续个月以上,基本可以诊断为失眠。
这些症状还会伴随白天出现疲倦、焦虑、注意力或记忆力下降等情况,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因此,诊断失眠需要严谨的科学方法,不能仅凭感觉。
如何改善失眠症状?1、释放负面情绪
很多失眠与内心的烦忧有关。在入睡前,学会放空负面情绪是十分重要的。可以尝试“4个7秒钟”呼吸法。
首先,用7秒钟的时间深呼吸,同时感受身体的各个部位,从脚趾到头部,逐一放松,想象每个部位都充满活力。
其次,用7秒钟屏住呼吸,想象自己身处宁静、轻松的环境。
接着,用7秒钟慢慢呼气,释放所有负面情绪。
最后,再用7秒钟屏住呼吸,然后重复前三个7秒钟的步骤,共进行7遍。
2、培养“见床就困”的习惯
培养“见床就困”的习惯可以建立睡眠与床之间的“条件反射”,即一看到床就自然产生困意。这种习惯可以通过避免在床上做与睡觉无关的事情,比如玩手机、看书、刷视频等来实现。另外,如果自己不困的时候就不要上床,直到有困意了再上床睡觉。如果躺了20分钟还没入睡,可以起床做一些放松的活动,如冥想、瑜伽等,直到困意再回床上休息。通过反复训练,可以养成“见床就困”的习惯。
、白天消耗精力
研究发现,一个人保持清醒的时间越长,晚上入睡就越容易。因此,失眠的人可以尝试白天不午睡,而是保持清醒,增加晚上入睡的可能性。这可以通过坚持不补觉,不午睡,并且保持0分钟到1小时的清醒时间来实现。逐步养成这种习惯,有助于促进晚上的睡眠。
中医有个方子,可以一试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西医治疗失眠主要采用物理或心理疗法。相较之下,中医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对失眠进行分类和调理。失眠在中医术语中称为“不寐”、“目不暝”或“失寐”,在古代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有相关论述。失眠在中医看来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且不同类型的失眠在不同年龄段有偏重。
1、阴虚火旺型
阴虚火旺型的失眠指阴液亏虚,虚火亢旺。患者常表现为心烦不寐、多梦易醒、头晕耳鸣、口干咽燥、心悸汗出、健忘、腰膝酸软、遗精、月经不调等。
方子:治疗可以选用百合、核桃仁、莲子、小米熬粥食用,或采用莲子心、百合冲泡茶,滋养肾阴、清降心火。
2、痰热内扰型
痰热内扰型失眠指痰火余热扰心。患者经常感到心烦懊恼、胸脘痞闷、痰多、头晕目眩、口苦、舌苔黄腻等。
方子:治疗可选用山楂、麦芽、绿豆、薏苡仁、小米熬粥食用,有利于消食健脾、清化痰热。
、心脾两虚型
心脾两虚型失眠指心脾两脏,气血虚弱。患者常有失眠多梦、心悸健忘、神疲体倦、食欲不振或饮食后腹胀、面色少华、大便溏稀、舌淡胖、苔薄白等症状。
方子:治疗可选用龙眼肉、黄小米、大枣、山药熬粥食用,或用酸枣仁冲泡茶,睡前饮用。
不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对于失眠的治疗,坚持尝试都可能对改善睡眠质量有所帮助。然而,在采取措施之前,找到引起失眠的根本原因至关重要。如果失眠是由疾病引起的,应首先治疗基础疾病,这样失眠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