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地黄丸这个药在生活中是很多人,尤其是男人用得比较多的一个中成药。大家对它的认知都是,肾虚了,买点地黄丸补补。
但大家不知道的是,这个药最开始其实是用于儿科的。
它由北宋著名儿科专家钱乙从《金匮要略》中的肾气丸减去桂枝,附子化裁而来。
钱乙之所以拟此方,是因为在他行医过程中,经常见到先天肾精不足,发育不良的儿童,这样的人有什么表现呢?
肾怯失音,囟开不合,神不足,目中白晴多,面?白。
这是原话,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声音微弱,囟门迟迟合不上,神气不足,精神萎靡,眼白比较多,脸色苍白。
另外,如果孩子有立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这五种表现,也基本可以推断为先天不足,也可以给他用六味地黄丸来补充肾精。
不过,了解中医的人都知道,除了伤科,中医不像西医那样分科,讲究的是有是病,用是药,所以经常会碰到疾病不同,开的药方是相同的,或者表面看起来一样的病,开的药方却天差地别的情况。
六味地黄丸虽然刚开始用于儿科,但成年人如果肾精不足,一样可以用。
那什么情况下可以用呢?
腰为肾之府,肾又主骨生髓,齿为骨之余,所以肾精不足的人骨头长得不坚固,经常会觉得腰膝酸软,牙齿动摇。
脑为髓之海,肾精不足,脑失所养,一则头目眩晕,二则脑力迟钝,记忆力显著下降。
肾开窍于耳,肾精不足,耳窍不通,就会耳鸣耳聋。
肾精不足,封藏功能受影响,就好像水库破了几个洞一样,里面的东西自然要漏出来,漏汗,漏精,漏尿,于是自汗盗汗,遗精滑精,小便淋闭。
肾阴不足,阴阳就会失衡,导致阳过亢,于是咽干舌燥,虚烦内热,舌红少苔,脉象细数。
如果有以上这些症状出现的,无论是什么年龄段的人,六味地黄丸都可以安排上。
本方用药采取的是三补三泄的原则。
三补:熟地补肾,山茱萸补肝,山药补脾。
三泄:茯苓渗水湿,泽泻泄肾浊,丹皮泄虚火。
有人说了,一个补药,为什么要用上泄的药味呢?虚的人不是猛补就可以了吗?
有一句话不知道大家听过没有:虚不受补。
一个肾精亏虚的人,最后大概率会引起其它脏腑的亏虚。
如果脾虚了,则运化能力减弱,就会生痰湿。
肝虚了,减毒能力下降,肝中毒素增多。
肺虚了,流经全身的气就会不足,那身体各处会有淤积。
心虚了,泵血功能不够,脉管中会有淤血。
痰湿,毒素,淤血,滞留的代谢废物堆积在身体里,就好比一对对垃圾堵住了交通要道,直接开补的话,新的东西进来只能加重淤堵,所以要适当地先清一清体内的环境,把地方让出来。
况且方中补药的用量大于泄药的用量,不用担心补不及泄。
现代人工作繁重,生活节奏快,精神压力大,肾阴亏虚的情况非常常见,如果仔细对照以上所说的症状,发现自己是肾精不足的,地黄丸可以吃起来了。
另外,很多所谓更年期的妇女,晚上经常会骨蒸潮热,心烦不得眠,肝火旺,脾气大的,也可以适当服用六味地黄丸。
后世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又衍生出了知柏地黄丸,麦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明目地黄丸,归芍地黄丸,桂附地黄丸,另外还有二十六味地黄丸,三十六味地黄丸等,各个地黄丸之间侧重点有所不同。
比如,知柏地黄丸加了知母和黄柏,清热的功效更强了,骨蒸潮热,咽干喉痛,耳鸣厉害的可以选择。
杞菊地黄丸加了枸杞和菊花,补肾精的同时还侧重清肝明目。
桂附地黄丸加了肉桂和附子等热药,既补肾阴又补肾阳。
归芍地黄丸加了当归和白芍,加强了补血的功效。
这里就不一一详述了,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具体选择合适的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