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供学习之用,用药请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泽泻之名的由来,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医徒从老医师那里学了扎实的理论知识后,老医师告诉医徒,要想更上一层楼,须到外面游历,积累更多的经验,方能成为一名大医。于是医徒开始了他的游医生涯。
这一天,医徒来到一个湖区,他发现这里的居民多患水湿之疾,当地的大夫多用茯苓、白术治之,然效果不佳,患者多服药之际有所好转,但见效颇慢,断药后即复发,且该疾疗程长,患者多因经济或疗效不佳等原因不能坚持用药,终成顽疾。
医徒认为凡是问题终有解决的办法,他决心解决这个难题。他想,大部分患者是因为不能承担长期治疗的经济压力而放弃治疗的,因此必须找到一种廉价的药材,才能解决根本问题。
于是他开始研究本地盛产哪些药材,经过数十天的收集,他发现该地盛产一种水生植物,它善利水渗湿。医徒采了一些单独煎水给一些患者喝,其中病情较轻者效果很好,而水湿症重者效果不佳。
医徒让重症者自愿买茯苓、白术等其它利水渗湿之品一起煎服,见效颇佳。待症状减轻后再仅用泽泻及一些当地能采集的草药调服,该法不仅水肿消的快,花钱也不多,患者可自行采集遍地都是的泽泻长期煎服。这一方法得到了周围郎中的认可,他们请医徒为这种药草取名,医徒道:“去水曰泻,如泽水之泻也,就依其功用而取名泽泻吧。”
本品为泽泻科植物泽泻的干燥块茎。
主产于福建、四川。
冬季茎叶开始枯萎时采挖,洗净,干燥,除去须根和粗皮,切厚片,晒干。
本品气微,味微苦。以切面色黄白、粉性足者为佳。
生用或盐水炙用。
甘、淡,寒。归肾、膀胱经。
利水渗湿,泄热,化浊降脂。
1.水肿胀满,小便不利,泄泻尿少,痰饮眩晕
本品淡渗,其利水渗湿作用较强,治疗水湿停蓄之小便不利,水肿,常与茯苓、猪苓、桂枝等配用,如五苓散(《伤寒论》)。
本品能“利小便以实大便”,治脾胃伤冷,水谷不分,泄泻不止,常与厚朴、苍术、陈皮等配伍,如胃苓汤(《丹溪心法》);
本品泻水湿,行痰饮,治痰饮停聚,清阳不升之头目昏眩,常与白术等同用,如泽泻汤(《金匮要略》)。
2.热淋涩痛,遗精
本品性寒,既能清膀胱之热,又能泄肾经之虚火,故下焦湿热者尤为适宜。用治湿热蕴结之热淋涩痛,常与木通、车前子等药同用;
对肾阴不足,相火偏亢之遗精、潮热,则与熟地黄、山茱萸、牡丹皮等同用,如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3.高脂血症
本品利水渗湿,可化浊降脂,常用于治疗高脂血症,可与决明子、荷叶、何首乌等药同用。
煎服,6~10g。(有网络资料显示,本品动物实验可能造成肾损伤,故切勿擅自长期大剂量的不合理运用。)